5年了,摺疊屏爲什麼還是沒能普及?

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份額第一的廠商三星、第二的華爲都推出了摺疊屏手機,當時許多人都認爲同質化已久的智能手機市場,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增長品類。

正如過去的可變刷新率屏幕、屏下指紋等在智能手機上的快速普及,不少人期待摺疊屏手機快速平民化,變得和曾經的大屏手機一樣,成爲行業主流。

但5年時間過去了,摺疊屏依舊是智能手機裡的小衆,即便它的售價降幅超過1萬元 。

摺疊屏還是沒能普及

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數據,2023年全球摺疊手機出貨量1590萬臺,同比增長25%,只佔當年整體智能手機市場約1.4%。

而在中國市場,摺疊屏的份額也不高。據IDC數據,2023年中國摺疊屏手機出貨量約700.7萬臺,同比增長114.5%。雖然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市場,但也僅佔中國手機市場的2.4%。

即便在高端市場,自帶高價光環的摺疊屏手機也算不上主流。據艾瑞諮詢,2023年摺疊屏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600)的份額僅爲9%。

摺疊屏手機的增長空間,似乎也逐漸慢下來了。TrendForce集邦諮詢預計,2024年摺疊屏手機出貨量約爲1770萬臺,預計將增長11%,在手機市場的佔比微幅上升至1.5%,成長幅度仍低於市場預期。

從2007年iPhone發佈後,智能手機的外形變化基本都沒有太大變化,唯一與摺疊屏最接近的趨勢是大屏手機的流行。

2011年,三星推出Galaxy Note,其屏幕尺寸達到了5.3英寸,是全球屏幕最大的智能手機。彼時,喬布斯堅持“3.5英寸是最符合人手使用習慣”的準則,遲遲不肯推出大屏iPhone。

但三星開啓的大屏浪潮迅速席捲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華爲、小米、聯想等安卓廠商紛紛跟進,不斷暴漲的銷量也證明大屏手機更符合用戶需求。

終於,2014年蘋果推出了首款大屏iPhone——iPhone 6。此後,再沒有主流廠商推出過屏幕小於4.5英寸的智能手機,大屏幕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爲行業和用戶共識,並延續至今。即便是前兩年被冠上“mini”之名的iPhone 13 mini的屏幕也有6.1英寸,遠遠大於曾經的3.5英寸。

摺疊屏最大的優勢,便是在常規直板手機的基礎上,擴大了屏幕,那麼爲什麼摺疊屏始終沒能像曾經的大屏手機一樣,快速普及呢?

大摺疊成本難降,小摺疊變時尚品

目前摺疊屏手機主要有兩種類型:大摺疊屏——豎向摺疊屏(也叫書頁式摺疊屏);小摺疊屏——橫向摺疊屏(也叫翻蓋式摺疊屏),它們都有各自的困境。

最早上市的摺疊屏手機,三星Galaxy Fold、華爲Mate X系列都是大摺疊屏,相比直板手機,大摺疊屏的最大優勢肉眼可見——展開後能夠得到一個更大的屏幕。

缺點是對摺疊鉸鏈的穩定性要求較高,柔性屏幕成本高,且比直板手機多了一塊大屏。據財聯社,摺疊屏產業鏈中,結構件(主要是轉軸/鉸鏈)和顯示(柔性屏幕)成本分別佔總成本的22%和34%,受限於這兩大成本限制,大摺疊屏的售價一直高居不下。

2019年華爲Mate X起售價爲16999元,到了去年上市的Mate X5,起售價降低了4000元,但依然高達12999元。三星同樣如此,2019年三星Galaxy Fold起售價15999元,去年的最新款爲12999元。相比之下,同期上市的iPhone 15 Pro Max最高售價爲13999元。

三星和華爲一直是摺疊屏市場最大的兩家廠商,2023年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爲60.4%和19.8%,合計佔據全球摺疊屏市場的八成份額。最大的兩家廠商都售價高昂,足以看出大摺疊屏離普通用戶仍然非常遙遠。

大摺疊屏也不是沒有便宜的,例如OPPO Find N2起售價7999元,榮耀Magic V2起售價8999元,但它們的“便宜”顯然也只是相對三星和華爲而言。

摺疊屏的鉸鏈和屏幕究竟有多貴?據山西證券的研究報告,目前摺疊屏鉸鏈的良率水平中位數僅在50%-60%,是摺疊屏組裝環節的核心難點及門檻。OPPO曾表示,OPPO Find N單個鉸鏈的成本爲800元。

相比之下,大摺疊上的那塊柔性屏幕更加“金貴”。根據華爲公佈的屏幕維修價目表,華爲Mate X5的內屏屏幕組件更換費用爲5199元,而和普通直板手機一樣的外屏更換費用則只需999元。

售價貴,維修成本高,是擋在大摺疊屏平民化面前的兩座大山。

另一邊,小摺疊屏的價格要低得多,今年4月發佈的努比亞Flip起售價僅爲2999元,僅爲大摺疊屏的1/3-1/4。那爲什麼如此便宜的小摺疊屏沒能流行呢?

從功能性上來說,小摺疊屏由於是上下翻折,因此完全沒有了大摺疊屏的大屏優勢,唯一值得一提的功能性是摺疊後更加小巧,便於攜帶。

因此,小摺疊更像是曾經的翻蓋手機,功能上與其他手機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但能彰顯使用者的品味、喜好等。如今,各家廠商都默契地把小摺疊作爲時尚品來打造,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品牌營銷,都越來越接近時尚單品,而非純粹的電子產品。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也表示:“豎折產品的使用場景尚未完全發現,將潛在用戶定位爲'時尚年輕女性'的產品會與蘋果形成直接競爭。”

2023年,中國大摺疊屏的市場份額爲68.1%,小摺疊屏只佔約三成。IDC分析認爲,豎折產品除了攜帶方便以外,消費者依然缺乏必需的使用場景,同等價位下使用體驗與直板機也有明顯差距,並且產品質量還有更大提升空間。

此外,不管是大摺疊還是小摺疊,屏幕摺痕、產品耐用性、重量等也是摺疊屏手機相對直板手機的缺點。

總的來說,摺疊屏手機難以普及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摺疊屏手機售價和售後成本依舊相對較高,尚未達到消費者甜蜜點;二是摺疊屏手機在功能性上並未展現出獨特優勢,因此在較高的售價下用戶更加缺少換機動力。

摺疊屏手機的命運將會如何?

事實上,如果拋開價格、售後等等因素,消費者對摺疊屏的接受度並不低。

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調研顯示,在中國,曾消費價格在400美元以上的智能手機用戶中,有多達64%的人正在他們下一次的購買計劃中考慮摺疊屏手機,其中20%的人已經明確表示將會購買摺疊型手機,另外44%的人正在同時權衡直板機和摺疊機。

安卓用戶對摺疊屏手機的興趣更高,達到71%,而iOS用戶的比例爲58%。調查中現有摺疊屏手機用戶對摺疊機的購買意願更高,他們大多數都願意繼續使用這一新興手機形態。

該調查還探討了消費者對大摺疊手機的期望。大約70%的受訪者認爲摺疊屏手機的重量應與他們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機相似或更輕。關於厚度,大多數受訪者認爲大摺疊手機摺疊時厚度不應超過10-12毫米。同時,大多數用戶願意爲大摺疊設備支付人民幣7000元至8000元。

由此可見,至少在中國,消費者對摺疊屏手機有着很高興趣,摺疊屏手機的潛在用戶並不少。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認爲,後續摺疊手機市場發展取決於成本優化的速度,其中,關鍵零部件如UTG(柔性屏幕)、鉸鏈可能在規格統一後大量生產,進而有效降低成本。另外,大陸系面板廠的摺疊面板出貨開始增加,相較韓廠更具價格優勢,均有望使摺疊手機成本進一步下降,品牌商得藉由降低售價,加速拉高市場滲透率。

總的來說,市場對摺疊屏手機的需求並不低,但摺疊屏由於自身的產品特性,爲了實現“摺疊屏幕”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即便5年過去,依然沒能找到大規模、低成本的商用方案,因此自然難以普及。

一個好消息是,正如當年大屏手機的普及,蘋果也在後知後覺探索摺疊屏產品。近日,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預計蘋果將在2026年推出摺疊屏Macbook。不過,壞消息是,其成本可能會接近目前的Vision Pro。

但不管怎麼說,作爲全球五大手機廠商中唯一沒有推出摺疊屏手機的品牌,蘋果如果能加入摺疊屏大軍,勢必將給行業帶來全新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