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內,第二場――釋放出哪些信號?

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舉行視頻通話

這距離劉鶴與美貿易代表戴琪剛剛進行的通話,不過6天。而“願意繼續保持溝通”的表述更令人期待。

在外界的高度關注下,這樣兩次緊挨着的對話,普遍被視爲具有重啓中美經貿談判的意義。

拜登時代,中美經貿關係將走向何處?這兩段對話釋放出哪些信號

1.經貿這塊壓艙石的份量更重了

根據新華社通稿,這次通話再次指出:“雙方認爲中美經濟關係十分重要”。

怎麼理解?從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來看,中美關係顯然仍不會風平浪靜。從所謂人權問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從科技領域明擺着的競爭基礎設施建設的較量,從氣候環境保護到國際話語權,撥開這些紛繁蕪雜甚至對抗衝突,經貿關係愈發顯得是難得的穩定因素,也是兩國之間保持完整溝通的少數領域之一。

正是因爲如此,雙方通話是“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態度”進行的,這也是互利合作起碼要求交流的主題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和多雙邊領域合作”,說明可以合作的方面很多、領域很廣,但同時也說明目前溝通仍處於相對初級的宏觀層面,尚未深入到具體領域。

“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反之亦然。

2.中美在經貿領域加強合作符合雙方主流民意

5月27日中美貿易代表首次通話以來,多家外媒不僅密切跟進,還齊刷刷紛紛捕捉正面信號,相當難得,微信公號陶然筆記”等解讀文章的內容尤其是積極表述也被大篇幅採用。

比如,彭博社27日報道稱,與中美雙邊關係大部分問題相比,貿易是最近爭議較少的問題之一。28日的報道則直接以《中國有影響力的貿易博文呼籲與美更多對話》爲標題,引述“陶然筆記”內容稱兩國之間的通話是“積極舉措”和“良好開端”,“中美仍有尋求共同點、探索共同利益的空間,只要雙方能夠進行基於事實的會談,慎重權衡利弊,避免情緒化和對抗。”

再比如,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與拜登政府首次貿易談判應被視爲在全球經濟環境冷淡情況下向前邁出的積極一步”,並強調貿易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性。

海峽時報報道稱,首次電話會議是積極信號,表明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正在努力解決貿易問題。

CNBC報道稱,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表示,“總的來說中國一直在追趕但尚未超越,這將是一場激烈的競爭,不過我認爲這種競爭可以得到建設性的發展,不一定會導致衝突。”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專家庫爾特・坎貝爾則表示,“中美關係的主導模式將是競爭,而我們的目標是讓這種競爭成爲一種穩定、和平的競爭。”

美資的“用腳投票”則更能說明問題:

美國資管巨頭凱雷集團CEO李揆晟(Kewsong Lee)日前表示,雖然中美之間關係持續緊張,但該公司仍在中國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他認爲,中美之間的貿易和交流不會停止,因此在中美之間站隊並非良策,應該同時面對兩個國家。

金融時報5月31日題爲《華爾街“牽手”中國市場》的報道稱則感慨說“美國金融業與中國財富的關係密切程度前所未有”,“那些華爾街最負盛名的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扎進中國”,包括高盛、貝萊德、摩根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和施羅德等美歐大型資產公司。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外國公司打開大門。

3.美國自身經濟情況也讓合作而非對抗更合情合理

不妨先來看看美國政府最近的一些舉動:

美國總統拜登3月底宣佈一項總額約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攬子計劃,同時提議改革公司稅制,爲基建投資籌集資金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5月18日呼籲重新調整美國財政政策框架,落實拜登政府提議的基礎設施和家庭投資計劃。並提出重塑美國經濟需要解決新冠疫情、公共投資不足、氣候變化威脅、低碳技術競賽中落後等四大問題。

5月20日美國財政部表示,已提議爲跨國企業全球利潤設定最低15%的稅率,以推動國際稅收體制改革談判。

與此同時,美國商界並不買賬,美國商會會長蘇珊・克拉克表示加稅計劃極大損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利益、爲經濟復甦設置了新障礙;美國製造業則認爲,高額的關稅是導致通脹高企的罪魁禍首,呼籲取消關稅。

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如果再在經貿領域跟中國加劇對抗,無異於自加壓力,而且不會帶來更多政治資本,於情於理不是好選擇。

毫無疑問,如果說5月27日的對話是一個積極信號,預示着雙方正在重啓溝通;這第二場對話則讓積極信號又多了一個。

然而,信號雖然積極,仍需辯證看待理性分析。

全球經濟尚未復甦,兼之中美大國競爭的格局,雙方持續了三年多的貿易爭端不可能在短期內平息,美國兩黨的“政治正確”及其他現實問題也決定了美新一屆政府不太可能取消對華加徵的關稅,甚至不排除美方採用其他非經濟手段從旁施壓,謀求更多談判的籌碼。

出路在哪裡?或許就在“坦誠”“務實”“建設性”這幾個關鍵詞裡。

此外,當前中美雙方的三位對話者,無一不是名校畢業、且在經貿金融領域深耕多年,都是權威的專家型官員,作風上則是務實和前瞻性並舉、大局觀和具體問題並重,這將更有利於推動當前中美經貿問題沿着尋求雙方最大公約數的方向找到新的平衡點

“還應毫末長,始見拂丹霄。”

再硬的骨頭,一點一點,總能啃下;

再難走的路,一步一步,總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