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廣州地鐵記憶:從絕密“九號工程”到世界奇蹟

文/王田歌

1863年1月,一輛蒸汽機車緩緩駛入倫敦法靈頓地鐵站,世界上第一輛地鐵就此誕生。儘管外形奇特,車廂敞篷,開通首日的乘客數量仍超過4萬人次。英國人爭先恐後踏上站臺,想要體驗“在地下奔跑的火車”。

兩年後,英國人杜蘭德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郊鐵路。它緊貼着宣武門護城河,全長僅500米。荒誕的是,這條“小鐵路”太短,根本跑不了火車,僅容小汽車在上面快速行駛。這一場景讓京師百姓大感驚詫,“駭爲妖物”。隨後,慈禧以“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爲由,飭令拆除了這條鐵路。

兩相對比,清末中國交通之落後,可見一斑。

強弩之木的封建王朝,無力容納對時速的想象。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遲緩的歷史很快就要結束。

1965年,中國地鐵建設拉開了序幕。由南到北,數千公里的地下線網敷設、延伸、生長。中國與世界地鐵歷史的百年差距,從此將被新時代填平。

神秘的“九號工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修地鐵”已被提上日程。1958年,中央指示,“要儘速修建北京地下鐵道”。同一年,遠在中國南端的廣東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鬱也提出了籌建廣州地鐵的設想。

有趣的是,當時中國經濟百廢待興,交通並不擁堵。國家修建地鐵的初衷也並非增強運力,而是爲了備戰。

1965年的春天,越南戰爭不斷擴大,“北部灣事件”爆發,危機一觸即發。廣州提出,要搶建一條“平戰結合”的隧道。戰時用於疏散羣衆、保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戰後,可以用來鋪設地鐵、發展交通。該建議迅速獲得中央首肯。隨後,“廣州地下電車工程建設指揮部”在市府大院內悄悄成立。

這是戰備工程,需要高度保密。由於地下工程的“地下”二字共九筆,時任廣州市副市長林西把該工程命名爲“九號工程”,辦公地點也搬到了廣州北郊的清真先賢古墓旁邊。

今天,偶有遊客走進越秀山蘭圃公園的北端,或許還能看到這個小小的院落。正是在這裡,廣州邁出了地鐵建設的第一步。

《與龍共舞:廣州地鐵深度報道》中記述,“九號工程”掛牌後,廣州市進行了首次地鐵規劃與地質勘測,初步決定修建爲“十”字形隧道。縱向爲南北線,從南方大廈、人民路、解放北到三元里。橫向是東西線,沿東風路至東山。

南北線率先投入建設,但修建過程飽經困難。由於物資匱乏,工程總共只籌措到一千多萬元。再加上戰備形勢所迫、技術條件限制,建成的隧道斷面較小。1970年5月,“九號工程”竣工,隧道長度僅8公里,內部狹窄低矮,岩石、支架裸露。拼盡全力修建出來的隧道,無法運行地鐵,只能滿足人防功能。這樣的結果,令人遺憾,但並不後悔。“九號工程”未能實現廣州的地鐵夢,卻是廣州地鐵最早的探索產物。

隨後幾年,廣州地鐵多次上馬,但都折戟於經費或技術難題。老省長陳鬱並未放棄,他堅信“一個城市,沒有地鐵就沒有現代化。”爲此,陳鬱想方設法聚集科研力量,試圖讓“九號工程”活起來。遺憾的是,1974年底,陳鬱病逝,“九號工程”再度觸礁

那或許是最艱難的時刻。8公里的隧道暗不見底,悄然旁觀廣州地鐵的一次次失敗。地下列車何時才能開進廣州城?答案無人知曉。

34年,羊城提速

“九號工程”在地底蟄伏。地面之上,南中國正跑步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步入90年代,廣州經濟迅速騰飛,人口、車輛劇增。六十年代的戰爭陰雲早已散去,地鐵建設再度提上議程。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1號線首段西朗黃沙開通觀光試運營

1993年3月,國家批准了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的可行性報告。當年年底,1號線正式動工。4年後,伴隨着悠長的轟鳴聲,嘉興號貨輪抵達廣州黃埔港,輪船上,裝載着由安達-西門子製造的廣州地鐵首列列車。嶄新的明黃色列車長不見尾,讓參與1號線建設的工程師們激動不已。它的到來,標誌着1號線開通進入倒計時階段。

1997年6月28日早上10點整,首趟1號線列車載着500多名乘客,從西朗站向黃沙站疾馳。從那一刻起,廣州擁有了第一條地鐵線路,也是全世界第81條城市地鐵。

兩年後的同一天,廣州地鐵1號線全線貫通。這一天,距離“九號工程”掛牌,已整整過去34年。

漫長的時光中有多少次失敗?建設初期的六起五落只是一個縮影。從“零基礎”中開出的1號線,全靠地鐵人攢着的一股勁——被視爲廣州地鐵頭號工程的總工程師陳韶章,在1號線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技術資料,堆起來,竟然重達1.7噸。《人民日報》在1號線開通當日的報道中寫道,共有60多家施工單位、上萬名建設者參與了廣州地鐵的建設。還有一批又一批廣東主政者們、等待數十年的“九號工程”技術人員……60年代至今,無人放棄。

當初徒有一腔熱血,卻受限於技術難題的窘迫,地鐵建設者們記憶猶新。爲此,廣州人在1號線上鉚足了勁,首次引進了世界先進的盾構隧道施工法。“九號工程”也讓建設者們充分意識到專業人才的重要性。以陳韶章爲首,廣州逐漸培養出一支地鐵人才團隊。這批“地下英雄”在2號線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使廣州能夠自主管理盾構工程,不再受限於外國技術限制。

廣州地鐵一號線實景圖

1號線開通後,廣州城市格局悄然改變。

1號線呈東西走向,穿越芳村、荔灣、越秀、天河珠江兩岸首次相連,讓人口能夠快速從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轉移,爲廣州區域戰略調整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爲廣州第一條地鐵線,1號線16座車站多爲不同時期的地標。花地灣、沙面、公園前、陳家祠、東山口、體育西路廣州東站……從秦朝平定南粵後的城市中心,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廣東權力中心,再到千禧年後崛起的城市商業中心,兩千多年羊城歷史,被疾馳的列車串聯

不過,1號線開通之初也曾受到質疑。有市民回憶,1號線首段被定位爲“觀光”列車,票價是來回5元,車次較少,日均客流不足5千人次。而政府統計顯示,1號線總投資超過120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達6.63億元。

“花這麼多錢,出這麼多力,有什麼意義?廣州哪有這麼多人坐地鐵?”在1999年底的天涯論壇上,有網友抱怨道。

他錯了。很快,另一條地鐵開始動工,它將以一己之力將廣州地鐵客流推向新的量級,轟動全國

它就是廣州地鐵3號線。

擠冠全國

早高峰的廣州地鐵3號線

2018年8月17日傍晚,廣州地鐵以一個驚人的數字,刷爆了中國地鐵的數據紀錄。

這一天是雨天,是週五,也是七夕。地鐵3號線體育西站匯聚了比往常更多的客流。當日高峰期,有84.6萬人在此經過,創下2018年全國地鐵客流量之最。乘客張希月在當天傍晚7點左右進站,眼前的景象徹底震懾了她。“人像蟑螂一樣貼着牆邊走,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我上車的時候拎了一個蛋糕,下車就成了大餅。”

在廣州,3號線號稱“死亡地鐵線”,是讓所有上班族聞風喪膽的存在。即便放眼全國,也絕無敵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18年統計報告顯示,廣州地鐵3號線以每小時最高6.43萬人次搭乘的數據,超過全國所有地鐵線路,擁擠程度位列全國第一。

有人戲言,3號線承載的不是乘客,而是廣州的GDP。這條橙黃色的線路,起於花都區,途徑白雲區、天河區、海珠區和番禺區,連通廣州機場、廣州東站、體育西路、CBD珠江新城、高校聚集區、廣州塔、番禺新城,幾乎包攬了廣州最重要的各個功能區,是串聯廣州南北的“主動脈”。

千禧年後,廣州發展重心不斷向東、向南轉移。1997年,在最初的地鐵方案中,體育西-客村被劃定爲5號線的東段,並不屬於3號線。2000年,國務院批覆撤銷番禺市,改爲廣州市番禺區。同期,廣州的經濟重心開始漸漸向天河西部傾斜。因此,體育西-客村路段被拆分,並延長至番禺廣州,實現番禺與廣州主城區的連接。這也被市民視爲廣州送給番禺的一份“歡迎禮”。

廣州地鐵3號線實景圖

2001年12月26日,3號線正式動工。整整四年後,廣州東站至客村站開通。2006年12月30日,廣州東站至番禺廣場站、天河客運站至石牌橋站開通。

在1號線連接珠江兩岸的基礎上,3號線再進一步,番禺、海珠、天河首次無縫對接,廣州城市格局再度扭轉。

但在當時,廣州地鐵建設剛進入起步期,經驗有限。人們並未意識到南北貫通後的巨大經濟影響,對3號線的規劃和預期出現了較爲嚴重的誤判。

動工之前,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曾進行過客流預測。據推算,到2010年,3號線日客運量謹慎預測爲40.14萬人次;到2032年,全線日客運量謹慎預測爲106.6萬人次,樂觀爲125.8萬人次。因此,3號線最初採取3節編組車廂,每班次的車廂數量要比1號線、2號線少一半,行車間隔甚至長達12分鐘。

很快,人們開始意識到“南北大動脈”的威力。剛開通不足一年,3號線高峰期列車已出現擁擠現象,被市民形容“堪比春運”。2008年,客流就已超過2010年的謹慎預測數值。2014年,番禺廣場至天河客運站段日均客流100萬人次,直逼2032年的謹慎預測數值106.6萬。

超出預期的客流,導致3號線開通後事故頻發。2009年3月20日清晨,由於信號系統故障,3號線發生了廣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延誤事件。正值早高峰,數萬名急於上班的市民被迫離開車站。雖然當晚已搶修成功,但這一事件,引發了市民和媒體的口誅筆伐,3號線一度被抨擊爲“服務最差、車廂最短、問題最多”的“三最”地鐵線。

爲此,2010年4月下旬,廣州地鐵將3號線列車增加至6節編組,車廂承載量翻了一倍,擁擠狀況有所緩解。但效果僅僅維持了半年。同年10月,3號線北延線開通,往機場、白雲區的客流蜂擁而入。“南北大動脈”的壓力進一步加劇。

一切,與亞運會有關。

3號線北延線在規劃初期,本來是一條獨立的“機場快線”,2003年被併入3號線中。按照設想,它從廣州火車東站出發,過燕塘後成爲地上線路,一路快速行駛直達機場。動工前,地鐵集團曾立下軍令狀:“保證在亞運會前開通”。但由於沿途經過衆多城區,拆遷難度較大。爲了趕上工期,2009年5月,廣州政府決定追加10億元投資,把原本長達17公里的地上高架線,全部改爲地下線。

工程的大修改,使3號線北延線成爲亞運期間建設技術難度最大、地質條件最複雜、任務最重的線路。即便如此,3號線北延段仍於2010年10月30日準時投入運營。至此,3號線全線通車

回顧3號線的歷史,確實出現了一定的規劃失誤。但它對廣州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獨一無二。如果沒有3號線,番禺不會快速融入廣州的經濟版圖,機場、火車站與市區的客流相互隔絕,珠江新城、體育西路不會連通,那麼,廣州新中軸線,必然沒有今日的地位。“南拓”、“東進”也無從談起。

飛速奔跑的3號線,帶動了飛速奔跑的時代。每天,有200多萬人次踏上這條大動脈,被輸送至城市的各個角落,成爲廣州經濟增長的分母。開通12年來,它的發車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密,目前最短行車間隔已壓縮至1分58秒,逼近目前所能達到的極限。

城市未來式

截至目前,廣州已開通地鐵多達16條。展開如蛛網一般的線路圖,廣州十一區全被地鐵覆蓋,“區區通地鐵”從藍圖中走入現實。

這顯然不是廣州地鐵的終點。城市內向發展,正在被區域化合作替代。從早年的珠三角建設,到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邊界不斷延伸、交融、重組。地鐵,正是打破城市行政壁壘的那把“斧頭”。

2007年,中國第一條跨城際的地鐵線路——廣佛地鐵一期動工。2010年,佛山魁奇路至廣州西塱段通車,形成廣佛“半小時生活半徑”。

一期線路通車八年後,廣佛同城再開新篇。2018年12月,廣佛地鐵全線開通。此後,廣州市黨政代表團到訪佛山,正式簽署《深化廣佛同城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集羣,廣佛同城進一步深化。

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保證城市之間大量、頻繁的人員流動。以地鐵爲核心的廣佛交通運輸體系,迅速帶動了區域一體化的“人口一體化”發展。據廣州地鐵預測,2018年,廣佛地體客流量比開通初期翻了10倍。今年,全線客流量有望超過2億人次。其中,49%的客流爲廣佛城際出行。

根據《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廣州還將規劃17條地鐵與佛山對接。其中,廣州地鐵7號線西延順德段進度最快,將於2020年建成通車。

從地圖上來看,廣佛線始於廣州西部,貫穿了廣州荔灣、佛山禪城與南海,兩地皆爲城市核心區塊,人居氛圍成熟。而7號線聚焦廣州南端,從大學城、番禺、廣州南站,一直延伸至順德北滘及陳村。途徑站點,多爲城市新區、產業重地。這意味着,在地鐵的拉動下,廣佛的人居與產業體系即將貫通,“一體化”的內涵將更爲豐富。

把目光轉向廣州南部,另一條“南北大動脈”也蓄勢待發。

所有在建線路中,廣州地鐵18號線的意義最爲重大。一方面,它被定位爲“快線”,走向與3號線平行,是名副其實的兩岸通路。18號線連通南沙自貿區、番禺、琶洲電商總部區、天河CBD,全程僅需30分鐘。

回顧廣州地鐵發展史,正是由於3號線將番禺“拉”進廣州城區,人口開始大規模流動,番禺才迎來爆發式發展。如今,18號線讓南沙與主城區相連,進一步實現“南拓”,能夠極大釋放南沙自貿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另一方面,18號線將成爲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主心骨”。

18號線末端爲萬頃沙地區,緊鄰中山市。2018年底,廣州市與中山市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認18號線將從南沙延伸至中山。在今年年初的省人大會議上,珠海市市長姚奕生也表示,珠海正積極推動廣州地鐵18號延長線從南沙連通到拱北、橫琴

如18號線“駛入”珠海,其總里程將超過120公里,有望創下全國單條地鐵里程紀錄,成爲名副其實的“大灣區最長地鐵”。

屆時,珠江水底將再添一條地鐵巨龍。廣州CBD、南沙自貿區與橫琴自貿區、澳門打通,形成沿江快速走廊,城市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使珠江西岸經濟潛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廣州,將真正步入“灣區時代”。

開往春天的列車

1965年,“九號工程”在一個木棉花盛開的春天動工,廣州地鐵建設起步。

1970年,“九號工程”竣工,廣州地鐵初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1970年,廣州地鐵第二次起步,無特種鋼材,無經費,第二次失敗。

1971年,廣州地鐵第三次起步,擴建技術難題無解,第三次失敗。

1974年,廣州地鐵第四次起步,年底,廣州地鐵建設提出者、時任省長陳鬱病逝。第四次失敗。

1979年,廣州地鐵第五次起步。廣州地鐵籌建處正式成立,地鐵建設者北上考察學習,跑遍全國地鐵,仍未找到可供廣州借鑑的模式,第五次失敗。

1993年,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可行性報告獲批。廣州地鐵建設之火,第六次熊熊燃起。

1999年6月28日,1號線全線通車。廣州地鐵第六次嘗試,成功!

這是一道時代的分水嶺。廣州城市交通建設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從此,廣州跨步邁向“地鐵時代”,並喊出了自己的口號——“爲廣州提速”。

2001年,3號線動工;2004年,5號線動工;2005年,6號線動工;2006年;APM線動工;2007年,廣佛線、3號線北延段動工。2010年1月1日,廣州地鐵客流突破369萬人次。2018年,突破820萬人,牢牢佔據全國首位。

歷經54年艱難探索,從“缺錢缺人缺技術”,到成功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輛和信號系統;從短短5.4公里的1號線首段,到總里程接近400公里,位居世界前十;從行車間隔近半小時一趟,到2分鐘以內一班車的行業領先水平;從最初不足0.5萬人次,到日最大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

一組組數字背後,是不斷變革、不斷延伸的廣州城市格局,是持續涌入嶺南花城的萬千新廣州人,是70年中國城市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

今天,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地鐵客流量最大的國家,總通車裡程躍居世界第一。猶如毛細血管,地鐵在30多座城市地下穿梭、交織,構築出“地下城”的獨特風景。特殊時期的戰備需要、垂直深挖的人防隧道、無數次失敗和觸礁,早已是上個時代的記憶。

如果把記憶的時鐘繼續回撥,退後,再退後,回到一百年前那個黑白的、轟鳴的霧都。世界上第一輛地鐵在英國倫敦開通。隨後,倫敦以150年時間換來了402千米的總里程。

實現這個數字,廣州僅僅用了19年。

參考資料:

[1]. 《與龍共舞:廣州地鐵深度報道》,餘定宇,2006

[2]. 《解密檔案——廣東30年闖關路》,廣東電視臺新聞頻道解密檔案欄目,2008

[3]. 《客流強度位居全國首位!廣州地鐵一號線的往事你知多少?》,羊城晚報,2018

[4]. 《地下騰龍 三十九年圓夢》,新快報,2009

[5].  《地鐵時代,一天搬動半座城》,南方日報,2014

[6]. 百度百科條目“陳韶章”,2016

[7].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18年統計報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