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月進口蔬菜農藥殘留最多 食藥署用大數據預警食安

▲8~10月進口蔬菜農藥殘留最多,食藥署用大數據預警食安。(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近來食安問題頻傳,食藥署於2015年9月2日成立「食藥戰情中心」,導入邊境稽查資料巨量分析,查驗去年1月至12月8日邊境通關資料,發現有888筆不合格,其中前4名依序生鮮冷藏冷凍蔬果食用器具茶類、生鮮冷藏冷凍水果。食安戰情中心執行秘書長馮潤蘭說,除了食用器具不合格標準以耐熱溫度爲最高外,其餘3類皆以農藥殘留爲主。

馮潤蘭說,食藥署就4項不合格食品進行食品分析,發現其具有時間趨勢,例如生鮮冷凍蔬菜的不合格情形,就以8、9、10月達到高峰,「可能與產季颱風造成國內蔬菜銳減有關」。另外,食品器具類,則爲3~5月多驗出「變形」,不合格情況最高。針對巨量資料庫曲線圖,食藥署便可通知海關,分別在8~10月與3~5月對上述2項產品加強查驗,不讓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面

▲食藥署戰情分析中心資訊圖。(圖/記者嚴雲岑攝)

食藥署長姜郁美說,食藥戰情中心的巨量分析資料庫可分2大層面,一爲食品業者登錄資料分析、一爲查驗登記產品分析,前者至今已蒐集了30多萬家業者的資訊,讓管理更爲便利;後者則建立了34個構面,行跨部會整合。食藥也會適時釋出某些資訊供大衆查詢,並提供將資料直接寄到電子信箱服務

食藥署去年邊境查驗的不合格產品,以生鮮冷藏冷凍蔬菜佔213筆爲最多,其次分別爲食用器具191筆、茶類118筆及生鮮冷藏冷凍水果116筆,除了蔬菜與餐具在特定季節較嚴重外,茶類與蔬果並沒有太大起伏。馮潤蘭說,此次僅針對去年「邊境通關查驗不合格資料」進行初步分析,未來將會持續彙整相關資料,強化「風險預警」資訊,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面,維護民衆健康。

▼馮潤蘭秘書長說明巨量資料庫運用情形。(影/記者嚴雲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