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42歲,人到中年,盡信智能則無智能。

今天智能,明天智能,說的好像智能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似的,人卻成了附屬。這樣的邏輯一定是錯誤的。因爲智能的前提正好是人。

對於智能駕駛,我持天然的排斥態度。誰讓我中年了呢!於是繼續開着我的油車手動檔乃是一個絕佳的選擇。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裡,交給別人不靠譜,慢一點有什麼關係呢,欲速則不達。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和實際有區別。只有自己實際探尋,才能證明書到底如何?不去實際探尋,全部相信書,那就註定是書呆子了。

一個極端情況是,當所有的車都智能,不允許手動操作,那拼的又是什麼呢?賣點又在哪裡呢?仔細想想看。

就像做自媒體一樣。我們假如所有人都用了人工智能以後,背後拼的是什麼呢?依舊是人的因素。

比如同樣是用同一款軟件製作視頻,出來的視頻會一致嗎,也是不同的。這個不同正好是人的因素,是人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工智能的不同。所以,千萬別本末倒置。

人工智能出來的時候,我也用過了。比如,用來寫小說,你還真的別說,寫出來的小說,比我寫的好十倍不止。但我有一個直覺,那就是,之所以寫的比我好,根本原因在於我輸入的指令。

也就是說,比如我輸入一個簡單至極的指令:幫我寫一篇小說《劍》,字數一千字。

在如此簡單的指令下,人工智能也會變得茫無頭緒,因爲啥,太簡單了,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當輸入的指令越來越細的時候,寫出來的小說就必然雕琢起來了。

比如你輸入:你好,我是一名小說家,希望寫一篇古代玄幻小說,《劍》,故事發生在遠古時代,有兩個派別進行爭鬥,搶奪一把藏在山巔的寶劍,誰奪取誰能稱霸武林。故事分三個部分進行。……

可以說,越是詳細的指令,寫出來的小說越是地道,越是能夠抵達這樣的一個深度,這或許纔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人工智能帶來的一種衝擊力吧!說到底,人工智能並不是一個目的,其僅僅是一個手段罷了,通過這樣的手段,不斷提高我們的效率,這就是使用的目的。

現在,能收到比較多的消息:你好,我們是人工智能公司的,請問你有運營公衆號視頻號的需求嗎,我們能夠幫你解決運營問題,內容全包。

我想了想:什麼,這都可以代運營了嗎?而我做的不就是自己給自己運營嗎?我需要這樣的服務嗎?不僅不需要,而且我就能做啊!

我一個人,運營着三個公衆號、三個視頻號、兩個小紅書。你說累不累吧?之前很累,基本上不想做下去了。但自從有了人工智能之後,我只需要輸入指令即可。

當然,誠如網友問的問題,人工智能出來的東西能不能標識原創?我回答說,剛開始我也標註了原創。但現在從來不標註了。因爲這畢竟不是原創的內容,且存在着風險。

還有一個就是,人工智能寫出來的東西,必須人工進行把控,這樣才能夠放心。如果全部交給人工智能的話,這樣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人工智能這個工具很好,要把它利用到極致,而不是將其視爲一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