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8人等待腎臟器捐 「1腎換1腎」媒合掛零

衛福部二○一九年起推動的非親屬間腎臟移植制度,媒合成功率至今掛零。圖爲北部某醫院舉行器官捐贈簽署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後器捐人數下滑,等待移植人數快速攀升,衛福部四年前,爲拓展等候人數最多的「腎臟」來源,開放腎臟可採非親屬捐贈,兩個都在等待腎臟移植的家庭,可透過媒合「一腎換一腎」,至今有六組登記,但媒合率掛零。專家批評,大愛捐贈(屍體捐贈)的來源都不足,更何況非親屬捐贈條件更加嚴苛,掛蛋是可預期結果,若不積極拓展器官來源,恐會有更多人赴陸移植。

國人器捐意願 疫情衝擊嚴重下滑

國人器官捐贈意願受到疫情衝擊嚴重下滑,二○一九年器捐人數有三七五人,二○二○年來到歷史新高四○二人,隨後碰上本土疫情,器捐人數不斷下滑,今年到七月底爲止,有二三三人捐出器官。

等待器官移植的人龍也因此攀升。據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等待人數爲九九八五人,二○二○年突破一萬大關,來到一萬零八十人,今年等待人數則達一萬一○九一人。

腎臟一直是器官等候最大宗,目前有八四八八人正在等待腎臟。四年前,衛福部開放腎臟的非親屬器官捐贈,爲避免出現買賣疑慮,規定需與其他等待換腎家庭配對,等於是「一腎換一腎」,只是上路至今,無任何成功配對的案例。

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說,制度上路至今有六組患者登錄配對,礙於「血型」最終沒有配對成功,且登錄配對若沒有每半年更新,檢驗資料將失效,須重新登錄,以致現在無任何等候名單。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說,實施非親屬腎臟交換,需要醫院及捐贈者、受贈者家庭「高度的信任」,兩組家庭的器官捐贈,需四臺刀,醫院得跨院合作,且這四臺刀的任一病人都不能反悔,也增推動難度。

逾萬人苦等救命器官 製表/元氣中心、王慧瑛、林媛玲

大愛捐贈困難 卡在臺灣社會觀念

「與其推動非親屬腎臟捐贈,不如想一想怎麼增加大愛捐贈的來源」,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說,大愛捐贈是器官移植最大宗來源,但一直卡在「死要全屍」的思維。

西班牙的「指定同意制」(默許制)大幅增加器官來源,江仰仁表示,臺灣可參考無默許制的美國,醫療團隊在病人腦死時與家屬說明器捐運作,若家屬無意願器捐,則安排撤呼吸器,否則不少在加護病房病人形同死亡,卻依舊使用呼吸器、點滴等維生設備。

一位不願具名的移植界大老指出,高齡化社會等候器官的人數會愈來愈多,屆時患者爲了求生,得自行想辦法,赴美、赴陸找移植器官,反而增加更多風險。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指出,非親屬間的腎臟捐贈上路雖然尚無成功案例,但只能加強宣導,例如透過兒童繪本傳遞遺愛分享觀念等,期待社會觀念漸漸改變,強行推動只會帶來更多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