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爺爺曾當日軍「人肉炸彈」 吉安鄉耆老帶村民重回1945年

海鳥仔在今南華掩體壕前。(圖/王淑娟提供,下同。)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花蓮吉野村(今吉安鄉)是日治時期最早的官辦移民村,臺灣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主任王淑娟,在社區進行2年的田野調查,集結35名長者口述資料與第一手史料地圖,企圖與《灣生回家》的鄉愁式的敘事對話,出版《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一書,試圖帶讀者回溯到1908年的臺灣,揭開這片土地的庶民故事

王淑娟6日下午邀請長者到花蓮工作站說故事,帶村民重返100年前日治時期的臺灣,吸引超過50位民衆到場聆聽,連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前花蓮縣政府民政處長邱展謙、吉安鄉鄉公所客家事務所主任遊騰雄鄉民代表林源富文史工作者林茂張政勝、吉安鄉太魯閣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洪苓芷等人也到現場,一起幫新書發表會拉開序幕

大家在發表會上都很期待90歲的張永照爺爺出席分享,徵召時期身上炸彈,躲起來攻擊美軍坦克車的故事,可惜當天生病住院未能出席,由82歲的弟弟張朝榮代爲口述。張朝榮說,他和哥哥張永照(綽號海鳥仔)二戰末期被徵調去做土製掩體壕,約莫40至50人合力將飛機推到山邊,甚至藏在木麻黃樹林裡,每天最多要推3趟,邊走邊跑遇到上坡更是累人,大家身上都長滿蝨子

▼海鳥仔生病,由弟弟張朝榮解說飛機路。

書中記載,張永照1945年正值17歲時入伍,在太平洋戰爭後期被徵召到「特攻隊」,每天必須在身上綁着15公斤的炸彈,自己帶圓鍬挖洞,等着美軍坦克車上岸輾過,連人帶車轟炸戰車,要用一命換一臺戰車,幸好美軍沒有上岸,直到日本宣佈投降,才結束這場長達10個月的驚魂記,最後還得到一頂由日本營長贈送的絨布軍帽,縱使生活苦不堪言,但不曾有過逃兵念頭,因爲從小就被灌輸效忠國家(日本)」的觀念。

《來去吉野村》一書被王淑娟稱爲「庶民的書」,裡面主要描寫吉野村在100年間歷經4大族羣的拓墾變遷,包括西元1908年前的七腳川社事件遭日人滅社的阿美族人、1910年吉野移民村清水聚落的日人、1945年後被迫集體移居的大同部落太魯閣族人及後來遷入的閩南人時局混亂複雜,充滿各種族羣的意識形態與文化。

據瞭解,吉野村是日治時期最早在臺灣設立的官營移民村,共分宮前慶豐)、清水(福興)、草分永興)等3個聚落,西元1926年後(昭和初期)的戶數已達330戶,人口逾1700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王淑娟在2年的訪談過程中,挖掘出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包括島內移民當時從南埔機場徒手推飛機到牧場(今南華)山邊的路線、吉野莊的軍事部署、吉野移民村外圍島內移民聚落家戶圖及島內移民被趕出清水、宮前聚落而形成今舊村、臺灣村仔(今太昌)的過程等。透過說故事的手法,讓長者推飛機背炸彈、做土製掩體壕、躲空襲及與日本人相處的經驗,彷彿帶着讀者坐上歷史的軌跡,重回100年前的那段時光。

▼王主任在現場與村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