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鋼琴家王絲路: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本站娛樂6月2日報道 她是第一個受邀在世界殿堂級錄音室-阿比路錄音室錄製由英國政府電影協會投資的戰爭紀錄片(‘A Couple of Down and Outs)原聲帶華人鋼琴家,能在Abbey Road Studios錄製音樂的華人鋼琴演奏家寥寥無幾 ,而她成爲了華人鋼琴家的佼佼者。16歲那年她收到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音樂學院獎學金錄取通知書,隨後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院長在上海破格錄取, 成爲當屆皇家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年齡最小的學生。 2013年她在伊斯比亞意大利國際鋼琴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青年組二等獎的好成績,成爲第一個拿到此榮譽的華人鋼琴家。她被歐洲樂評譽爲“新一代創造力鋼琴家”。她的演出足跡遍佈歐洲。觀衆總能被她細膩唯美的演奏及純熟的技巧深深吸引着, 感受到她對每個作品有着與其他鋼琴家不同尋常的理解。近期在斯普林堡得國際協奏曲比賽,她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被斯普林堡得音樂節組委會以及布賴頓青年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家安德魯雪伍徳評價爲 “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演奏,精彩絕倫且富有表現力!” “技術高超,音色變化豐富令人遐想聯翩!” 她是22歲的旅英鋼琴家王絲路

初次見到王絲路,她穿着黑色長裙,靈巧的的指尖在黑白鍵上飛舞, 動人的美妙琴聲音樂廳中飄蕩… 她的臉上洋溢着笑容,談吐落落大方。

“對於任何一個鋼琴演奏者來說,參加比賽獲獎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比賽中見證自己水平的長進,每一次參加比賽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微妙的進步。而比賽獲獎往往需要兩方面, 實力和運氣, 因爲鋼琴比賽是一個充滿主觀色彩的東西,所以對於名次我並不在意。每當我在臺上演奏的時候,可以拋開一切煩惱,盡情的享受手指帶來美妙聲音的快感,這鐘感覺很美好,所以演出和比賽經歷都是我在鋼琴演奏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當談到過去的比賽經歷, 王絲路很有感觸,正是過去豐富的比賽和演出經歷練就了現在的自己。

堅持付出終有回報

王絲路告訴記者,從小自己就對鋼琴有着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感覺那一個個黑白鍵盤如同有着生命一樣在吸引着自己。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從5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學習進步非常快,7歲開始登臺演奏。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走上專業這條路, 後來陸陸續續在比賽中獲獎後才發現自己的潛能,於是在老師的建議下開始了專業訓練。 很快以專業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考入南京藝術學院附中,師從鋼琴系主任徐軍。並跟隨着上海音樂學院陳巍嶺教授, 著名作曲家王建中等鋼琴名家學習。在英留學期間跟隨魯賓斯坦鋼琴比賽評委、國際鋼琴演奏大師Ian Fountain, 著名鋼琴教育家Phlip Jenkins繼續深造鋼琴技藝。在這些名師們的指導下,王絲路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在鋼琴演奏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我真的很感謝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老師,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遠遠不僅僅是音樂,而是成爲更好的人。我也希望可以把這些精粹傳達給我的學生。我常常和學生說,音樂二字拆開來是音+樂, 光彈出音符遠遠不夠,樂這個字裡蘊含着豐富的文化。每一個音符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一個樂句都要賦予內容,這樣的作品纔是有魅力的。我覺得學琴本身是就是一個理性和感性結合的過程,當你拿到一個作品首先要謹慎的去學習,錯音節奏這些基本的錯誤是要避免出現的,然後還要展開想象力,探索內心,所以學音樂不能太死板但也不能太放縱,說得容易,但這一點真的很難。”

聊到天賦這個話題的時候王絲路的臉上卻浮現出一絲傷感,“ 我從不認爲自己有資格和天賦這個詞掛鉤,也許外界看到的都是光鮮的外表,演出,比賽,獲獎,掌聲… 可是每一次成功背後都是汗水的付出。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每天七八個小時高強度訓練,無論是嚴寒酷暑,我家的琴聲從未斷過,我的童年記憶中連年三十的夜晚我也是在練琴,曾經的高強度的訓練導致到現在身體還落下病根,而這些都是外人看不到的畫面。我反而覺得自己是笨鳥先飛, 我從小喜歡預習功課,總是儘自己所能多學一點, 現在仍然堅持每天練琴五六個小時。我想這些付出和回報也是對等的,也許努力到了一定境界在別人的眼裡就是天賦吧。”

談到音樂啓蒙教育, 王絲路並不贊成現在國內父母強壓孩子學樂器。 “ 學藝術這條道路上我非常反對強壓和野蠻的追求結果,現在很多家長功利性太強,總是希望孩子考級,申請特長生。音樂本身是純粹的,不要違背學音樂的初衷,作爲父母更不要把自己的幻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我的音樂我做主

2017年2月應邀去世界頂級錄音室-阿比路錄音室錄製電影原聲帶無疑成爲王絲路演奏生涯中的一大亮點,這不是第一次她開始嘗試跨界創作,她很早就開始爵士鋼琴創作和改編。王絲路告訴記者:“ 很多人都喜歡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沒有興趣,可也有古典音樂大師排斥流行音樂。很早以前我覺得二者不可兼得,漸漸的發現我其實理解錯了,音樂傳遞的都是美好。其實我覺得這就是茶與飲料的區別,飲料很方便打開就能喝,而且馬上可以嚐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麼方便了,它講究沏泡,講究過程,而且味道要慢慢去品,比飲料要麻煩很多,所以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耐心。所以我們不能用喝飲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樣也不能用流行音樂的標準去衡量古典音樂。 ” “在我看來流行音樂是將喜怒哀樂、壓抑的情感, 通過音樂一吐爲快,所以是情緒的即時消費。古典音樂則是能流傳下來,成爲經典而不斷地被一代代人體會。流行音樂的通俗性更強,以旋律單音或歌詞打動人心,符合大衆口味, 而古典音樂相對於輕音樂和流行音樂更多的是本身的價值和不會隨着時間褪色的經典。”

近期王絲路正在準備新專輯的錄製,“我對近現代的作曲家的音樂很感興趣,比如巴托克,利蓋蒂,以及比較冷門的英國作曲家威廉奧爾文的作品,很多人認爲他們的作品比較“難聽懂”,因爲這些作品對技術難度要求很高,節奏型變化很快,聽上去彷彿很機械。但在我看來卻覺得很有意思,往往看似雜亂無章的音符裡藏着一段故事,一個動聽的旋律,甚至有可能是一個暗號。”  此外,她也熱衷於在歐洲演奏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 今年3月在巴比肯米爾頓音樂廳演奏中國作曲家孫以強的作品《春舞》, 被鋼琴大師帕米拉利雅德評價:“這是我們聽到過最有詩意的音樂,把作品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意猶未盡!” 今年她還會在歐洲演繹更多的中國作品。

當問到對未來的規劃,她這樣回答:“把中國音樂帶到國際舞臺是我現階段正在做的事情。優秀的中國作品應該讓世界聽到!同時繼續在歐洲深造。學琴本身就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 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同樣的作品隔了三五年再彈感覺都會很不一樣, 隨着年齡增長對音樂作品的內容有着更深層次的體悟。我覺得我還年輕,音樂這條路很漫長, 趁着年輕多彈點作品就是我現在最大的心願。活在當下,把握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