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曆史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修復展 年底組合完成

臺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舉行「繡復解密北港飛龍大龍世紀刺繡工藝修護成果特展」。(曹婷婷攝)

昔有全臺第一大旗封號的「北港飛龍團大龍旗」,1926年製作完成,是目前臺灣刺繡類織品文物尺寸最大的旗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4年展開研究修復,因大龍旗沒有照片原稿考據,修復團隊耗時6年多前置調查、研究、驗證及修復,目前進入最終階段修復,預計今年底完成正反面龍旗的組合。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於臺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舉行「繡復解密~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世紀刺繡工藝修護成果特展」開幕式,這件近百年曆史的3角立體幟面大旗,是有百年曆史的北港陣頭「飛龍團」所有,2013年經雲林縣政府登錄「一般古物」,旗幟共2面,此次修復其中一面。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接近修復尾聲。(曹婷婷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於臺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舉行「繡復解密~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世紀刺繡工藝修護成果特展」開幕式。(曹婷婷攝)

大龍旗爲三角型,尺寸爲673 ×535 × 454公分,超過30公斤,修復人員表示,這項修復完成後,對全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極具意義文資局長施國隆表示,大龍旗文物修護作業經由文資局修護團隊和國內專家學者齊心努力,期待大龍旗修護案成爲一個典範,藉由這個案例,逐步建立屬於臺灣織品文物的修護體系

修復團隊表示,過去國內罕見修復這麼大的旗幟,且因旗幟毀損嚴重,多處呈現線團纏繞,看不出原形,靠着反覆悉心比對、重複試驗,找出原來的繡法,團隊也從大龍旗發現,臺灣過去流行的30多種繡法當中,大龍旗就使用了26種。

此次特展以「織品文物保存與科學修護」爲主題,呈現「修復秘笈大公開」、「修護師的十八般武藝」、「臺灣第一旗:你不知道的秘密」等,即日起到年底在文化部文資局保存研究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