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31年來累計分紅超11萬億 市值增長超3萬倍!

(原標題:A股31年來累計分紅超11萬億,市值增長超3萬倍!)

1990年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設立,正式開啓了我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歷史征程。

30多年崢嶸歲月,資本市場爲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如今一些家喻戶曉的大企業,正是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向着世界級航母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值得一提的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有關資本市場的內容頗豐。綱要提出,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年方而立的我國資本市場作爲居民資產配置、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場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35年並不遙遠,相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會有更多企業藉助中國資本市場,成爲世界經濟中的中堅力量。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融資、投資回報、發展規模行業成長、對外開放等五大維度來詮釋我國資本市場,一幅令人興奮的藍圖畫卷徐徐展開……

30多年崢嶸歲月,資本市場爲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一些家喻戶曉的大企業,正是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獲得了發展初期所需要的寶貴資金,向着世界級航母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自1990年以來至2021年6月23日,31年時間,共有4360家公司通過IPO登陸A股市場,募集資金38684.96億元。上市公司共進行了5048次增發融資(一些公司進行了一次以上融資),合計募集資金97973.84億元。配股次數爲1023次,合計募集資金約爲6575.22億元。

此外上市公司還發行了53次優先股,合計募集資金8967.89億元。發行了603次可轉債,合計募集資金11402.47億元。發行了321次可交債,募集資金4078.42億元。以上股權融資方式合計爲上市公司貢獻了167682.84億元資金。

31年時間,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一些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成爲今天舉世矚目的知名大牌。

以三一重工爲例,2003年三一重工上市,因成爲“股改第一股”而被投資者所熟知。這家生產重型機械的公司見證了中國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三四十年時間發生的天翻地覆變化。其IPO融資金額僅爲9.33億元,之後進行過2次增發、發行過1次可轉債,總融資金額爲75.36億元。但2020年,三一重工已經成爲年營業收入355億元、淨利潤55億元的藍籌大企業。上市18年時間,三一重工爲投資者現金分紅192.16億元,目前其市值接近2400億元。

格力電器是另一家中國資本市場奇蹟的代表。1996年,格力電器上市,首發募集資金僅僅420萬元。上市後25年,格力電器增發2次、配股2次,合計募集資金51億元。今天格力電器成長爲一家年收入超過300億元、淨利潤超30億元的大企業,上市以來公司累計分紅23次,累計分紅金額爲674.15億元。

資本複利的力量、公司踏實經營,兩者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家偉大的上市公司。優秀上市公司成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力,也爲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三一重工沒有首發募集的9.33億元、格力沒有首發的420萬元資金,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要求不斷提升,科創興國成爲全社會共識。與傳統產業相比,新經濟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發展週期長,此時,資本市場又擔負起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支持新經濟發展的新使命。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的一項資本市場重大改革舉措。

截至2021年6月24日,開板兩年時間,有289家公司登陸科創板,通過首發合計募集資金3720億元。其中,中芯國際、中國通號IPO募集資金最多,分別達到532.3億元和105.3億元。

上交所在評價科創板2020年年報時指出,科創板以科技勢能激活發展動能,展現了我國科技創新企業的巨大潛能和活力。科創板已匯聚了一支超過7.5萬人的科研隊伍,平均每家公司超過280人,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接近三成。此外,2020年科創板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突破。新增專利方面,全年合計新增知識產權16300項,其中發明專利達到4500項。

科創板是近年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它的跨越式發展提示了中國資本市場在助力實體經濟中的巨大潛力。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的序言中也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資本市場日益成爲經濟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儲蓄轉化爲投資的重要平臺,有力地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

資本市場之投資回報:

A股31年來累計分紅超11萬億

1990年,A股僅有平安銀行1家公司進行現金分紅,分紅金額爲1455萬元。

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A股的現金分紅總額仍然達到了7759.73億元,年度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已攀升至2204家。

毫無疑問,過去的31年,A股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A股31年現金分紅的累計金額已高達11.12萬億元,占上市公司累計創造淨利潤的比例已達到了28.99%。

下面不妨來回顧一下A股分紅的歷史時點。1992年,A股年度分紅總金額爲4.128億元,首度突破億元;1997年,A股現金分紅金額破100億元,達到101.8億元;2017年A股現金分紅金額達到了1.12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關口。2017年,工商銀行以858.22億元的分紅金額拔得頭籌,建設銀行、中國石化、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的分紅金額也均超過500億元。隨後的2018年和2019年,A股年度現金分紅的累計金額都超過了萬億元。

2008年10月,證監會出臺《關於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定的決定》,拉開了監管層積極倡導上市公司進行現金分紅的序幕。之後,上市公司分紅率持續提升,2018年共有2569家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佔全部上市公司的72.0%;2019年選擇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爲2690家,同樣這個比例也超過了70%,而在2010年這一比例僅爲62%。

從年度分紅金額超過百億元的上市公司數量來看,2017年爲17家,2018年則是擴大至20家,2019年達到24家。即使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這一數字仍然達到了10家。而早在2010年,年度分紅金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數量只有6家。

分紅率是反映公司現金分紅力度的指標,體現了上市公司分紅的慷慨程度。國金證券研究曾指出,自2010年以來,A股整體分紅率較爲穩定,維持在30%以上。

Wind數據顯示,從現金分紅佔當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比例來看,在年度分紅金額破萬億元的2017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佔淨利潤的平均比例爲30.84%,而在2019年,這一比例則是升至34.73%。分紅率的持續提升,毫無疑問地表明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一起分享了企業高速成長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與此同時,以2020年爲例,從申萬一級子行業來看,電子、化工和家用電器的行業中,更有60%以上的上市公司選擇現金分紅。逐漸步入成熟期的消費行業中,上市公司業績相對穩定,現金流較爲充裕,使得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汽車、家電類上市公司的分紅率相對較高。

“其實很多分紅比例較高的公司具有持續穩定的行業屬性,如電力、銀行、家電製造等。儘管這些行業的成長性可能相對較弱,但是往往在市場狀況較差的時候,能夠體現出低估值、高分紅和相對低風險的特徵。”某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事實上,伴隨着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A股投資者結構中,外資的話語權逐步上升。從QFII和陸股通的持倉來看,普遍偏好高分紅績優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股價起起伏伏之中,誕生了一批牛股。如何尋找十倍牛股,十倍牛股有怎樣的特徵這類問題也常常被反覆問起。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23日,A股共誕生了279只十倍牛股。其中,瀘州老窖、貴州茅臺、伊利股份、萬科A、片仔癀、恆瑞醫藥等15只個股,自上市首日以來的股價漲幅甚至超過了100倍。在這15只超級牛股中,醫藥和白酒股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不乏萬科A、格力電器、福耀玻璃等“千倍牛股”。

經歷了2015年估值泡沫的消化,A股走向結構性行情,市場對於佈局龍頭的一致性預期逐步增強,光靠講故事就能提升估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擁抱核心資產已不僅僅是口號,各類行業龍頭也成爲了“牛股製造機”。

紅塔證券李奇霖分析認爲,牛股的基因往往體現在稀缺性、預期強、穩定性這幾個方面。稀缺性主要體現在准入門檻方面和行業壁壘方面,一般准入門檻越高,稀缺性就越強,行業壁壘則包括品牌壁壘和技術壁壘。

預期強主要體現在未來的成長性以及長期政策支持方面。對於本身就處於優勢賽道的企業,未來景氣上行的確定性高,行業具備爆發式增長的預期,將助力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實現業績增長,比如國產替代、先進製造等相關領域。

穩定性主要集中在管理層方面。如果管理層頻繁變動,或者說主營業務方向不明晰,將會影響到企業戰略的執行效率。而管理層專一、業務模式簡單的公司,往往更易被市場定價。

資本市場之規模:

30多年來A股市值增長超3萬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到,30多年來,A股上市公司數量從最初的“老八股”,增加爲如今的4300多隻,數量增長了500多倍。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數量增長,另一方面也釋放了大量的“財富效應”。據統計,這30多年來,A股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從1990年的區區28億元,增長至目前的超92萬億元(截至今年6月22日收盤)。由此計算,30多年來,A股的總市值驚人地增長了超3萬倍!

而這些公司在資本市場實現的市值大幅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各行各業在這30多年來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00的公司榜單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來自中國的企業。

據統計,截至6月23日下午港股收盤,在全球市值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4家公司來自中國;在全球市值排名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來自中國;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司來自中國。這13家公司分別是騰訊控股、臺積電、阿里巴巴、貴州茅臺、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平安、五糧液、寧德時代、農業銀行、中國石油、拼多多。

目前在全球市值百強中,不少國外企業已經在各自的資本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而相比之下,在30年前,上述中國公司都還都沒有上市。

與此同時,上述進入全球市值百強的中國公司所在行業的分佈也較爲廣泛,除了傳統的金融業外,還有分佈於消費、科技、互聯網、新能源等多個行業。

此外據統計,在全球企業經營指標的排名中,也有相當比例的公司來自中國。例如,在全球營收排名前100名的上市公司、全球利潤排名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都有30家左右的公司來自中國。

其中,在全球利潤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有多達8家公司來自中國,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騰訊控股、中國平安、阿里巴巴、招商銀行。

資本市場之行業成長:

券商行業總資產近8.8萬億

隨着資本市場孕育而生和發展壯大,證券行業在經歷了三十年的櫛風沐雨後實力早已今非昔比。此外,隨着近年來資本市場制度不斷完善,A股投資者結構也在逐漸邊際改善,機構化趨勢加強。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證券行業總資產8.78萬億元,淨資產2.23萬億元,淨資本1.80萬億元,分別是十年前,即2010年末的4.46倍、3.94倍和4.17倍。另外,2020年度證券行業業績持續改善,達到最近3年最高水平,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398.15億元,實現淨利潤1707.78億元,分別較2010年增長了130%和120%。

此外,截至2020年底,證券從業人員近35萬人,比2010年末增長十餘萬人,人員專業素質持續提升,呈現高學歷、年輕化、專業化特徵。與此同時,證券公司業務形態也逐漸豐富,從傳統的經紀投行和自營業務等,向資管、融資融券、衍生品、場外業務、跨境業務等多元化發展,而且傳統業務也在發生深刻變革。

比如,在居民投資理財需求大增的環境下,市場對證券公司經紀業務需求也從單純的通道轉爲財富管理。2020年證券業協會首次披露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125.72億元,這不僅成爲了證券行業收入新的增長點,也體現了證券行業加快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服務市場投資理財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進程持續,科創板和創業板註冊制是從根本上改變社會融資結構的重大舉措,尤其是近四年,證券行業幫助各類企業完成股權融資超過5萬億元、債權融資超15萬億元、併購重組交易超3萬億元。截至2020年末,我國直接融資比重持續提升,達12.6%,體現了證券行業着力發揮投行專業優勢,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

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也培育了投資者羣體不斷壯大,各種類型機構和海量個人投資者活躍於市場。中國結算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A股投資者數量約1.87億戶,新增141.22萬戶,這已是連續第15個月新增破百萬。此外,就今年前5個月而言,合計新增近千萬戶,投資者呈跑步進場態勢,投資者信心明顯增強。

若進一步梳理看到,在這近乎1.9億戶的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數量佔據絕對優勢,而且還會有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通過股票、基金等方式參與證券市場投資。但是另一面,長期以來,個人投資者主導的交易結構使得A股的換手率高,加大了市場的波動率。

不過,這一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近年來,監管機構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同時積極推進A股國際化,逐漸推動了A股投資者結構邊際改變,A股投資者正在向“機構化”演變。

中基協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5日,境內專業機構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計12.62萬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4.42萬億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佔比18.44%,較2019年末上升2.02個百分點,也處於近年來最高水平。當然,這與境外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超過一半的結構相比,A股機構化進程仍有巨大上升空間。儘管如此,從目前來看,境內專業機構持股意願明顯上升,顯示出對A股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與此同時,外資也延續淨流入A股態勢,成爲A股的重要力量。同樣,截至今年1月15日,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計3.5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5.12%,分別較2019年底增加1.4萬億元和0.92個百分點。外資持續淨流入,反映出對我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資本市場之對外開放:

近7年外資持有A股規模大增9倍

回顧30多年A股市場的成長之路,伴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升級。

從2003年QFII正式登上中國證券市場舞臺,到2014年滬港通的正式開閘,再到2018年以來A股相繼首次被納入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主要國際指數,這些年來外資對A股市場的影響力可謂逐年提升。

截至目前,MSCI指數、富時羅素指數對A股的納入因子分別爲20%、25%。兩大指數第一階段的A股納入工作已全部完成。

雖然2021年上述國際指數沒有進一步提升納入A股因子,不過市場普遍預期,隨着A股相關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國際指數在未來進一步提升A股納入比例的確定性仍然較高。

據央行統計,2014年1月,外資持有A股規模爲3329.99億元,而截至2021一季度末,外資持有A股總市值已經達到3.36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比例爲3.93%。由此可見,在最近7年的時間裡,外資持有A股規模大幅增長了9倍。

據華西證券統計,流通市值口徑下,受益於我國資本市場不斷開放,外資持股市值佔比呈現上升趨勢,從2016年末的1.66%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5.26%。目前外資已經成爲僅次於公募基金的國內第二大機構投資者羣體。

相比之下,其他專業機構(私募基金、社保基金、證券機構、信託機構、其他境內機構)今年一季度末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3.99萬億元,佔流通市值比爲6.25%。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以來,北向資金逐步取代QFII、RQFII,成爲外資進入A股的主要渠道。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22日,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A股規模達1.4萬億元。據國泰君安策略團隊統計,當前陸股通A股持股比例已達到2.66%。而未來隨着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這一比例還將持續增長。

儘管在過去7年外資持有A股的規模經歷了9倍的增長,但可以預期的是,外資持續流入A股的勢頭仍將延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不少外資機構認爲,目前外資對A股的配置還比較低,未來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近日,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發表機構觀點稱,至今環球投資者及國際股票指數仍然低配中國股票。A股作爲全球第二大股市,隨着國際指數的逐步擴容,國際投資者也會跟隨增配。

日前,外資私募鮑爾賽嘉(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李峻指出,雖然短期有匯率的擾動,但是不改變長期外資流入A股的方向,“第一個邏輯是,從全球資產配置角度看,全球資金缺少好的資產去投資,而中國的股票、債券市場給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在新興市場中有質量、高質量成長的一個可以投資的地方。第二個邏輯是,整個歷史上,外資對中國都是低配的,原因是在整個全球的指數中,中國股票的含量比較低,但大家慢慢意識到,A股過度波動、散戶化的風險,可以通過金融工具來對衝。”另外,他還表示,與單純意義上的擁抱核心資產不同,未來外資的特點可能會更加地深入研究A股,不僅只關注核心資產,也會關注到細分行業龍頭,以更好地把握未來新興行業中有代表性企業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