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買咖啡豆的人有福 買對產區價值翻倍

文/特約撰述 福澤

今年臺北文博會,最吸引我的就是許多臺灣咖啡職人攤位,各式各樣來自不同產區精品咖啡透過達人專業沖泡,在臺灣似乎已經打開一片天空。這個現象日本也有類似的風潮,在這個潮流的背後可是有咖啡的「浪潮理論」在推波助瀾呢!

這個由知名的烘豆達人Trish Rothgeb在2002年提出的理論,前陣子已經由日本咖啡界宣佈衝到第四波,未來將會朝着「紅酒標籤」的概念,把咖啡豆產地標註的方式「產地+品種生豆處理方式生產農園」作爲咖啡包裝的標記,把咖啡豆打造成像紅酒一樣可以增值的商品

咖啡浪潮理論 讓社交茶店轉變成時尚表徵

「咖啡浪潮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咖啡喝法從二次大戰末期的即溶咖啡,變成精品咖啡連鎖店,進而演化到咖啡館與咖啡產地的結合。日本的第一波咖啡浪潮發生在1970年,當時正好是日本的高度經濟發展期,許多咖啡廳又稱爲吃茶店,其實就是一個簡單又便宜的社交場所,所以早期的日本咖啡廳總是煙霧瀰漫,很難聞到咖啡香。

直到1996年星巴克咖啡在日本銀座開設第一家門市,星巴克日本第一家門市對日本社會衝擊很大,因爲星巴克宣示全店禁菸,讓客人進來只有聞到咖啡香。一時之間,在銀座街頭拿着星巴克的外帶杯,也成爲潮男潮女一種時尚的象徵。

咖啡豆產區變值錢 各地買家爭先恐後搶買

第三波與第四波浪潮相似,都着重於產地與烘焙的方式。但第四波不只重視的咖啡豆的品種,更注重由誰來沖泡這一杯咖啡。

過往咖啡豆都只標示「巴拿馬(產地)日曬(生豆處理方式)」或是「衣索比亞(產地)水洗(生豆處理方式)」,未來會強調是從哪一個農場、用什麼生豆處理方式所製造出來的咖啡豆,例如「巴拿馬(產地)瑰夏種類)日曬(生豆處理方式)翡翠農園(種植農莊)」這種標籤,讓咖啡豆打造像紅酒一樣,生產的「莊園」纔是最重要關鍵字

這樣的轉變讓來自中國、臺灣、日本以及歐洲的咖啡豆買家們,爭先恐後的前往像是巴拿馬翡翠農園這種高級咖啡豆產地,搜刮爲數不多的瑰夏(或是翻成藝伎)咖啡。日本會把從特定農園採購回來的咖啡豆,透過擁有認證執照的咖啡豆烘焙師重新調配不同的咖啡豆比例,推出各式限量包裝,賣給喜愛精品咖啡的消費者,最近在日本,這一波搶購熱潮似乎已經在蠢蠢欲動,想收藏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