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炭火熄滅了,火焰卻在大地上無盡燃燒。今年,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離開我們已有整整10年,但他留下的愛心助學事業沒有停滯。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累計資助高中生7786人,其中5426人已完成高中學業,約80%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還有720名大學生獲得延伸資助,得以完成本科階段學業。
這捧愛心助學的“炭火”,爲何能長燃不息?它的成長能爲今天的教育慈善事業帶來哪些啓示?本報記者對話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前理事長陳章武。
資助教育,激勵學子以奮鬥戰勝苦難
記者:興華助學基金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陳章武:2011年3月,我的老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家和叫我去他家裡,告訴我退休後他一直在發揮餘熱,所以手裡有一些錢,希望能用這些錢幫助寒門學子完成高中學業。我勸他給自己和家人留一點,可他認爲不應把錢留給孩子,還提起了林則徐的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後來,在衆人協助下,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成立了。
當時,正處於我國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的前夜。從1986年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子的教育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但非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還有很多孩子因家貧而失學。興華成立之初,把目標鎖定在資助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後來,對部分特別困難的學子,資助延伸到大學本科階段。
記者:今天,脫貧攻堅戰已全面勝利,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愛心助學的時代價值又該如何體現?
陳章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目前我國仍有少量一、二類低保戶,特殊困難家庭,脫貧不穩定和邊緣易致貧家庭等,還需要大家伸出捐助之手。
愛心助學不但爲受施之人帶來幸福,也同樣福澤施予之人。十年來,基金會的愛心隊伍一直在穩定增長。我們也逐漸意識到:發展慈善事業,培養慈善組織,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都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目前我國的初次分配機制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會產生一定的收入差距;再分配是政府主導,提供具體的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則是依靠道德、精神的力量,用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促進社會和諧、共同富裕。興華願成爲慈善事業百花叢中的一朵小花,發揮應有作用。
有限資源如何發揮最大作用
記者:當前,我國教育公益慈善組織數量不斷增長,但一些助學行爲存在短板、缺乏規範。如何真正做好這份愛心事業,您對此有何心得?
陳章武:“選擇雪中送炭就是選擇了困難,也意味着一路艱辛。”趙家和老師“雪中送炭”的囑託,我們一直牢記着。而受助學校張貼的一條標語,是支撐興華走下去的強大動力――“培養一個學生,改變一個家庭,帶動一個村莊”。
基金會成立之初,管理團隊曾向趙家和老師當面作了三點承諾:一是保證將趙老師委託的每一分愛心捐款用到寒門學子身上;二是努力在保障基金會正常運作的前提下,保住本金;三是爭取做到在基金會有所發展的前提下,本金也有所增長。回顧這十年,三點承諾基本實現了。
始終雪中送炭,堅持“錢到、人到、心到”,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愛心助學,“錢到”是基本前提。興華助學金按秋春兩個學期發放,每學期開學之初,在各受助中學興華助學辦公室老師們的保障下,組織學子申請,經過調查、審覈、公示,確認受助名單,第一時間將愛心款如數送到學子手中。“人到”,是指組織愛心人士和受助學生面對面交流、交情、交心,提高愛心助學的溫度,拉近受助學生和愛心人士之間的距離。“心到”,則是指真心付出,用真心觸及學子心靈,引導形成正確價值觀。
基金會運作中,我們最大限度節約成本,把愛心捐贈的每分錢都送到最需要的學子手中,讓有限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國家對各種規模基金會管理費用有明確規定,興華屬於非公募基金會,年度管理費用不得高於當年總支出的13%。但興華成立以來,管理費用平均每年只佔總支出的1.19%。之所以能如此低,是因爲大量的運作成本由愛心人士、志願者主動承擔了。十年來,有愛心企業一直爲基金會無償提供辦公地點、辦公費用和辦公人員;各受助中學的志願者隊伍爲把愛心款落實到位,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卻從不要求基金會從愛心款中支出;基金會成立以來,沒有一名理事從基金會領取報酬;在開展助學活動時,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和校友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堅持做純潔、透明的慈善組織。我們一直堅持助學活動的純潔性,堅持助學活動與捐贈者、愛心人士、志願者的個人私利隔離。捐贈者不要求回報,但希望知道愛心款的去向,興華助學基金會每年都接受登記機關指定的會計事務所嚴格審計,審計結果以年報形式向社會公佈;對每位捐贈者,無論捐贈金額多少,均開具公益事業捐贈票據,呈送感謝信作爲捐贈證書。同時,爲捐贈數額達千元或以上的捐贈者落實資助對象,受助學生每學期都會給捐贈者寫信匯報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很多愛心人士都會回信,受助者與捐贈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
教育慈善事業怎樣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對於教育慈善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您有哪些思考?
陳章武:一是在基金會的專業化發展上。過去十年,興華助學基金會多次遇到的質疑是:爲何不使用職業經理人?確實,目前基金會的所有理事都是志願者,沒有職業經理人。這樣既可節省成本,也不會發生“奉獻”和“謀生”兩種身份的衝突。但這樣只能招募人員,無法招聘人手,對於把基金會做大做強有一定製約。是否應使用職業的管理人員?需要認真考慮、慎重行事。
二是在公益慈善活動的延續深化上。興華助學基金會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幫助學子完成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後來,資助延伸到部分特殊困難學子的大學本科階段。除此以外的公益活動,興華助學基金會都未參與。未來,要不要在受助人羣中繼續延伸公益慈善活動,例如幫助受助學子就業、幫助愛心企業找到優秀員工?要不要開拓新領域的公益慈善活動?都需要認真考慮。
(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