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上市浪潮興起!雲知聲衝刺科創板底氣何在?

(原標題:AI獨角獸上市浪潮興起!雲知聲衝刺創板底氣何在?)

國內芯片企業衝刺A股上市的大浪之下,AI創企奔赴A股上市的浪頭也逐漸掀起。

雲知聲就是這股浪頭中的一個代表。

作爲一家以AI語音技術起家的獨角獸企業,雲知聲以其“雲-端-芯”的戰略思維,從語音交互入手,逐漸構築起了一個包括機器學習平臺、AI芯片、語音語言、圖像及知識圖譜等技術的技術城池

如今,這家AI語音賽道資深玩家正奮力衝刺科創板。

招股書數據,雲知聲的主營業務營收從2017年的6114.07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2.1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89.14%。今年上半年的主營業務營收爲8458.13萬元,佔總營收99.87%。

與此同時,隨着雲知聲產品成熟度進一步提升,以及業務結構的持續優化,其主營業務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11.41%增長至2020年的31.66%,核心競爭力愈發明顯。

與2015年前後,國內資本市場都熱情高漲的AI創業潮不同,如今國內的AI行業日趨冷靜,更多企業和資本也更加註重產品和技術的落地與成熟,並伴隨着近年全球科技競爭的局勢愈發激烈,上至供應鏈、下至市場,整個行業也逐漸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

在這個特殊的複雜時期,雲知聲衝刺科創板的底氣何在?雲知聲是否又能成爲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

作爲我國AI創企衝擊科創板上市的排頭兵之一,以其爲鑑,既能知曉雲知聲在行業中的成長邏輯與理念,也可看到我國AI行業成熟與發展的一個側影。

一、AI語音技術起家,雲知聲的誕生

雲知聲的成立比2015年的那場AI熱潮爆發點來得還要早些。

2012年6月,在國內AI創業資源尚處稀缺之時,雲知聲在北京正式成立。

儘管當時國內的AI產業纔剛剛萌芽,但憑藉創始團隊豐富的語音技術及語音產品研發經驗,雲知聲在成立那年就成功構建起公司發展的AI三駕馬車——語音雲、深度學習和超算平臺。

不難看出,雲知聲創始團隊的出身並不簡單。

在四位創始人中,董事長兼CTO樑家恩與副總裁康恆博士都博士畢業於中科院自動化所,其中樑家恩曾擔任中科院自動化所高創中心語音技術負責人;CEO黃偉與副總裁、芯片研發負責人李霄寒同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博士畢業後,他們也都在摩托羅拉等企業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

如今,雲知聲公司團隊規模已超500人,其中研發團隊多達344人,佔比超68%。在這支300多人的研發團隊,成員皆來自IBM、盛大、摩根大通、中科院、清北等全球頂尖公司和院校,有着豐富的技術背景和行業經驗。

而這些,都構成了雲知聲成長的根基

二、做AI算法裡頭一批“吃螃蟹的人”,雲知聲的技術積累

其實在行業早期,國內AI商用領域是一片空白,沒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或成功先例供AI創業者借鑑參考。

儘管當時國外已有IBM、谷歌等不少科技巨頭在各個賽道展開AI佈局,但如何在中國土壤結出土生土長的產業果實,符合國內市場的發展規律,仍是創業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具體做什麼?怎麼做?“試錯”,成爲了每一家創企在邁出第一步時都需直面的挑戰。

而云知聲,就是行業中頭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2年,雲知聲引入深度神經網絡(DNN),率先將其應用於商業語音識別系統,並圍繞其構建了國內首個永久免費的語音平臺,甚至還在年底上線了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雲服務

雲知聲的這次嘗試直接敲開了邁入行業的第一道大門,在隨後的算法演進過程中,雲知聲也持續將卷積神經網絡(CNN)、迴歸神經網絡(RNN)、生成對抗網絡(GAN)等主流技術應用到商業實踐中,逐漸牢固自身的算法根基。

在以“算力、算法、數據”三大基礎要素構建的AI架構之上,雲知聲的野心不止於此。

2014年初,意識到智能交互與物聯網結合趨勢的雲知聲,提出了面向聯網的“雲-端-芯”核心戰略,並隨着多年實踐發展,這一戰略已完善成爲一套成熟的邏輯閉環,具備面向市場需求的快速產品化能力

“雲”指智慧雲平臺,既搭載了各項核心技術引擎,也具有各項能力和服務資源,並以雲端認知引擎爲核心,更好地實現用戶需求和雲端服務的對接;

“端”爲終端設備軟件,運行於邊緣芯片上,搭載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等基礎引擎,還能解決拾音、降噪、功耗控制等具體問題的能力,幫助智能語音技術更快速地在不同設備端落地;

“芯”即芯片解決方案,包括通用芯片解決方案和AI專用芯片解決方案,部署在一系列AI場景終端設備中,既推動AI應用的落地,也幫助用戶以更低成本、更低功耗獲得算力。

爲了更好地佈局“雲-端-芯”版圖,2015年,雲知聲正式啓動造芯計劃,開始着手研發uDSP處理器和DeepNet IP技術。

2018年,雲知聲率先交付AI語音芯片“雨燕”,並在2019年陸續推出車規級芯片“雪豹”,以及面向家居領域的第二款升級版芯片——“蜂鳥”系列。

與此同時,雲知聲還啓動了“海豚”系列芯片的研發,這是一款具備“圖像+語音”多模態交互功能的AI芯片。

▲雲知聲雨燕芯片

從雲知聲AI芯片的研發路徑中不難看出,自最初物聯網概念興起點燃智能音箱市場大火,到自動駕駛市場爆發式增長,再到AIoT概念引發的“全屋智能”佈局,對智能家居的圖像、語音、溫度、溼度等多模態交互需求增加,雲知聲的AI芯片佈局一直順應着行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而變化

而這也正是雲知聲對市場的敏銳嗅覺所在。截至目前,“雨燕”和“蜂鳥”系列芯片已開始量產和規模銷售。據悉,“雪豹”車規級芯片尚在進行穩定性測試。

據云知聲IPO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雲知聲在AI專用芯片上的研發投入分別爲553.09萬元、1166.93萬元、6071.15萬元和1755.80萬元。

從整體來看,雲知聲的研發投入也從2017年的9999.83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2.58億元,實現指數級增長。同時,其今年上半年研發總投入達9242.94萬元,占上半年總營收的109.14%。

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永遠是一家科技企業的根基與立身之本,雲知聲深知這一道理。

三、三大業務與市場不斷磨合,解決方案加速落地

基於基礎架構與核心能力的構建,如今雲知聲的語音市場主要細分爲三個賽道,分別爲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智慧物聯解決方案、人工智能技術服務:

1、智能語音交互產品:包括軟硬一體的IoT語音交互產品,以及以軟件或雲服務爲主的智能語音工具產品兩大類,覆蓋“感知”、“認知”、 “決策”等不同層次,主要面向行業級客戶

2、智慧物聯解決方案:包括面向酒店住宅、醫院、公共社區等特定場景的IoT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級客戶實現用戶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

3、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主要面向優質⻰頭客戶,提供超算平臺搭建、AI應用定製開發等AI技術服務,幫助客戶開展業務智能化升級、降本增效、提高生產力。

據招股書數據,報告期內,雲知聲的三大業務營收具體情況如下:

雲知聲的營收結構在近三年裡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業務比重從2017年的96.93%,逐漸降低至如今的28.18%。

同時,從2018年開始實現營收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業務,在短短兩年內迅速成爲現在雲知聲的營收重心,佔總營收的67.25%。

與這兩項業務波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從2017年以來一直處於3%-5%的營收佔比,持續處於探索和實踐階段

實際上,雲知聲的這一營收結構變化源於市場。

由於消費電子產品賽道競爭逐漸趨於白熱化,雲知聲最早切入的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市場展開了激烈的低價戰,這極大壓縮了智能語音模組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而云知聲想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就需要開拓新市場。

因此,雲知聲一方面將“雨燕”和“蜂鳥”系列芯片的語音模組方案,打入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白色家電市場,尤其是小家電市場,另一方面也逐漸將自己的市場定位從智能單品供應商,逐步升級爲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今年營收來看,雲知聲的這一戰略轉變已初具成效。

當下的AI市場已不似早年風風火火地拼創業、拼理念、拼故事,而是實實在在地拼落地,資本市場也日趨冷靜。

在這股AI落地潮中,雲知聲的智能語音芯片及AI解決方案已落地至住宅和酒店、醫院等諸多場景。

例如,雲知聲通過與格力等家電巨頭的合作,已形成了覆蓋數十種IoT設備的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並將之升級爲綜合解決方案推廣至酒店、社區等場景,實現規模交付。

醫療領域,雲知聲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開發的醫療病歷轉寫解決方案,目前已在100多家醫院上線使用,超過500多家醫院測試使用。

同時,雲知聲還圍繞智慧醫療需求,自主構建大規模醫療知識圖譜,並推出病歷質控系統、智能隨訪等產品,逐步構建並完善醫療智慧物聯解決方案。

基於上述落地場景,據市場研究機構灼識諮詢數據,目前雲知聲在家電智能語音模組市場、病歷轉寫市場的佔有率均已達70%,先發優勢明顯。

四、融資與業務發展概況

經過八年的技術積累和業務的不斷豐富完善,雲知聲已圍繞“雲-端-芯”產品戰略逐步構建起堅實的技術城池。

據招股書數據,報告期內,雲知聲的營收分別約爲0.61億元、1.97億元、2.19億元,以及今年上半年的0.85億元,其中2017年-2019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89.37%。

毛利率方面,報告期內雲知聲的主營業務毛利分別爲697.76萬元、4904.12萬元、5747.55萬元和2678.04萬元,其中2017年-2019年主營業務毛利複合增⻓率高達187.00%,與營收增長趨勢基本一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泛的實踐與落地帶來業績不一定是全線“飄紅”。

報告期內,雲知聲的虧損淨額分別約爲1.74億元、2.14億元、2.92億元,以及今年上半年的1.12億元,虧損規模較大。

雲知聲在招股書中提到,目前其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並適當地進行經營策略調整。同時,雲知聲也將持續保持在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在持續建設銷售渠道的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

簡而言之,雲知聲預計在短期內仍無法實現盈利。

實際上,AI行業發展的高投入、回報週期長等特性,使得當前國內整個AI行業仍處於投入期。儘管AI落地潮已經打響,但各個產業也尚處於智能化轉型階段,人們生活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語音賽道與圖像相比,前者的交互流程和交互邏輯更爲複雜,這也意味着AI語音產品商業化的複雜性與難度也更高。

此外,AI語音產品的落地不似圖像賽道有安防等更爲確定性的場景應用,碎片化程度也更爲嚴重,因此AI語音公司也更需要具備“市場刨食”能力,在不斷研發技術,打磨產品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市場機遇

這次IPO對雲知聲來說,也意味其即將進入AI語音賽道的新發展階段。

在此之前,雲知聲已進行多輪融資,從2012年的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到2019年由清和泉資本、東方證券、中金佳成投資的D輪融資,雲知聲累計已完成20.63億人民幣融資(D輪融資金額未知),市場估值超12億美元(約79.56億人民幣)。

此輪融資後,雲知聲也將進一步加大對AI技術中臺、物聯網邊緣計算芯片及相關AI解決方案的投入。

招股書顯示,本次擬募集資金約爲9.12億元,其中約3.17億元用於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約3.01億元用於人工智能技術中臺建設項目,約1.44億元用於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建設項目,剩餘的1.5億元則補充流動資金。

雲知聲未來的發展仍任重道遠,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隨着AI市場和國際競爭的進一步火熱,我國也將人工智能放在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位置。

11月3日,政府發佈《中共 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這項《建議》的提出,也將爲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會。

時代機遇在前,市場挑戰始終伴隨。迎難而上的特質,早已刻在雲知聲的基因裡。

結語:AI獨角獸掀起上市浪潮

歷經8年發展,國內AI產業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AI之於人們生活,已從最初似乎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黑科技”,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你我的生活。

AI創業團隊們也經歷了早期誕生的市場定位,到近年的AI落地潮,再到蓄勢待發衝刺A股市場以捕獲更多的機遇和未來,行業的每一階段的更迭對他們來說也代表着一次洗牌,是生是死、是作繭自縛還是破繭成蝶,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慮。

而云知聲作爲國內語音AI行業崛起的見證者和領航者之一,在不斷加強自主核心技術,基於市場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業務的同時,也爲我國AI語音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和思路。

歸根結底,一家AI企業成長的意義不僅僅是能獲取多少高額利潤,而是它的技術和產品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多少品質的提升、給產業帶來多少降本增效的價值、給社會帶來多少效益。

雲知聲的上市,或許也意味着我國AI語音賽道自老牌國家隊企業科大訊飛上市後,新銳玩家的一次重要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