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什麼都會,上大學要學什麼?
AI對學習型式、效果和價值帶來重大影響,引發爲什麼要念大學的疑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什麼都能問,什麼都難不倒,ChatGPT逼得各大學不得不擬出教學指引。AI對學習型式、效果和價值帶來重大影響;爲什麼要念大學?爲什麼要選這些科系?未來有用武之地嗎?科技新運用來得快,還來不及細思量,今年考生,六個申請入學志願這兩天就必須選好。
上大學不再只是爲了學一門專業,而是把自己練成更有學習力、更快速掌握環境變化、對知識整合運用更熟練的人。新科技亮相讓這趨勢更明顯,不只考驗學生,也嚴格考驗大學的教學資源。怎麼教,才能在AI生成如此輕鬆時代,仍能點燃學生探索未知與找答案的熱情?
挑戰來得既快又嚴峻。困難的不是怎麼教學生運用,而是大學要如何引導他們想像未來的自己、怎麼跟所處環境和社會接軌?這股韌性的原動力就來自學習。當主動學習成爲一種習慣,耐壓、耐挫力才能隨之而來,也是大學真正的育才內涵。
大學在少子化競爭下充滿目標導向,若非聲稱要把你栽培成學者或高薪菁英,就是讓你求職沒煩惱,二擇一;做不到的大學就要背上「學用落差」罪名。
但社會不是隻需要菁英,大學也不應該只給這兩條路,而是讓學生有能力、有勇氣替自己開路。這樣的配備,大學可以怎麼給?是每個校長都該想的教育政策。無奈壓力太現實,大學過剩生源不夠,能招到足夠的學生維持正常運轉,不被註冊率拖垮已萬幸;除了喊喊就業沒問題,已無力顧及其他。因此,當AI極可能會取代許多職務,大學育才又只剩「能找到理想工作」,很難讓人不問這一題:「如果只爲一份工作,念大學幹嘛?」
我的教學經驗中,確實有過學生選擇休學,先到職場磨鍊或打工度假;有人回來復學,繼續邊上班邊唸書,也有人都結婚生子,當了店經理都還沒回來唸完。在他們的年輕人生裡,學歷不必一站到位,從大學離開並不表示學習就此中斷,只是在那個階段,想先試試別的路徑。
大學上榜率近百分百已多年,Z世代對學習和生涯的看法也早大不同。
如今,大學要有能力給出科技與環境速變下的學習資源;要怎麼做到,倒是ChatGPT再聰明也給不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