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承認:中方4個月沒回信,會等下去

【文/觀察者王愷雯】中澳關係陷入低谷,也波及部分澳大利亞商品,澳貿易部長丹·特漢(Dan Tehan)一度致信中方官員,試圖重啓中澳對話,但4個月過去了,他依然沒有收到中方回覆。

當地時間5月14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鄉村節目Landline播出了對特漢的專訪,他在節目中表示,澳方仍渴望與中方“坐下來談”,他會繼續等下去(Keep waiting)。

視頻截圖

採訪一開始,主持人就“扎心”地問道:“自打你寫信給你的中國同行、試圖結束貿易爭端,至今已經4個月了,你收到回覆了嗎?”

“不,還沒有。”特漢回答,“很顯然我們仍非常渴望坐下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做到的最佳途徑就是對話。”

特漢稱,兩國的經濟互補性對雙方都有利,“我們的出口幫助中國數百萬人擺脫貧困,同樣,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也有助於維持我們的生活水平,如果我們能坐下來解決問題就太好了,但到目前爲止,(中方)還沒有回覆。”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主持人問。

“等下去。我當上貿易部長時就說過會採取非常積極、有原則,且非常有耐心的姿態,這是我們所需要的。因此我們會耐心等待。”特漢說。

他補充道,在等待迴應的同時,澳大利亞也在積極考慮其他議程,例如近期推動澳大利亞和英國及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今年3月,中國商務部裁定對澳大利亞進口葡萄酒徵收最高可達218.4%的反傾銷稅。被問及是否會就葡萄酒關稅告到世貿組織,特漢回答:“這是我們正在積極考慮的問題,我們正在和業界討論下一步行動方針……當我們的行業受到損害時,我們應該利用一切現有機制。”

不過,當被主持人追問何時會採取行動時,特漢重申正在和業界討論,還有很多準備和評估工作要做。

主持人又提及,出口中國受阻的不僅是葡萄酒,還有鮮食葡萄。特漢表示,澳方正在和中國官員討論有關問題,他透露:“似乎是最後20%(的葡萄出口)出現了一些問題。”

特漢曾任澳大利亞教育部長,於2020年12月就任澳貿易部長一職。今年1月,他致函中方官員,尋求重啓中澳對話、討論貿易事宜。特漢並未透露這封信的具體內容,只稱這是“一封詳細的信件,闡明瞭澳大利亞在許多問題上與中國接觸的強烈意願”。

ABC此前報道,早在2020年5月,中國向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徵收反傾銷稅前夕,時任澳貿易部長西蒙·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就試圖與時任中國商務部長鐘山通電話,但後者“沒有接聽”,也沒有“給出拒接原因”。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020年5月18日迴應此事指出,如果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希望同中方聯繫的話,他應該通過正常的外交渠道去聯繫。

同樣曾被拒的還有澳農業部長戴維·利特普勞德(David Littleproud)。利特普勞德去年5月17日向ABC證實,他近來也一直無法與中國農業部長通話。他說:“我提出和他們溝通,他們回覆說,近期我們沒有機會討論現在面對的難題。”

延伸閱讀

澳多次找中國求和“失敗”!美國爲澳“撐腰”放話

與中國有關的貿易問題遲遲未解決,澳大利亞再次找到美國“撐腰”。

據英國媒體最新報道,當地時間5月13日,美國國務卿林肯(Antony Blinken)在與澳大利亞對外代表人士見面時承諾,對於澳大利亞近段時間與中國發生的一系列貿易摩擦,美國將不會讓澳大利亞獨自承受。

據報道稱,這位美國高官還給出了“定心丸”,表示美國已經向中國表態稱,對美國盟友(指澳大利亞)的相關行動,將會影響中美兩國間的關係。其實,美國的表態也很好理解,就是讓澳大利亞知道,美國絕對不會對澳大利亞近期的遭遇“坐視不理”。

然而,在這件事情上,美國真的能說得上話嗎?就拿澳大利亞有意在5G建設領域對中企“緊閉大門”一事,美國其實是背後的始作俑者,要如何幫助澳大利亞與中國和好呢?

此外,美國自己當前忙着推動新冠疫情下的經濟復甦,也非常需要維持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中美雙邊的貿易總額達到1.4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50.3%。

環球網曾發佈一則採訪澳大利亞前政府高官布魯斯·黑格的報道,這名代表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澳大利亞天真地以爲,美國將會保護它的利益,但美國根本不可能幫澳大利亞搭建通往東南亞和中國的橋樑。而事實上,就是因爲澳大利亞缺乏領導力,總是取悅美國,才爲此付出了代價。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至今,澳大利亞的龍蝦、大麥、葡萄酒、原木、煤炭等商品出口至中國都將受到相關限制。在與中國發生了貿易摩擦等問題後,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已經不止一次釋放“求和”信號,但僅僅是“求和好”,卻不正視自己的錯誤行動,終究是於事無補。

5月13日當天,我國商務部代表人士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的事情,澳方要爲此“負全責”,希望澳方能客觀、理性看待中澳合作,公平公正地對待中國企業,停止干擾兩國經貿合作的錯誤行爲。

澳媒:中澳關係緊張 或殃及到澳大利亞這一重要產業

澳大利亞《堪培拉時報》5月12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警告說,中國政府在貿易戰中的下一個目標可能是澳教育出口(留學)產業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說,隨着中澳關係緊張加劇,澳大利亞應該儘快行動,使其國際學生羣體多樣化。

德克·範德克利博士本傑明·赫斯科維奇博士在一份新的政策文件中指出,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產業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因此很容易會成爲北京的打擊目標,該行業是北京目前唯一可以打擊而不必自我損害的年產值超過100億澳元的澳大利亞產業。

赫斯科維奇說,有跡象表明,中國中小城市的留學中介已經開始建議學生放棄到澳大利亞的大學留學。“隨着堪培拉和北京的政治關係持續惡化,(中國)似乎越來越有可能採取行動,限制到澳大利亞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讓澳經濟在這一關鍵出口領域感受痛苦。”

2020年4月,中國駐澳大使曾發出警告,中國消費者可能會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牛肉,以及到澳大利亞旅遊或留學產生抵制心理。赫斯科維奇博士說,(中國)可能會通過增加對澳大利亞的負面新聞報道和鼓勵人們到其他英語國家留學,從而限制到澳大利亞的學生流動。

報告的兩位作者認爲,澳大利亞需要加強“教育外交”,任命一位負責推廣澳大利亞教育的大使,並在澳外交事務和貿易部內新設立一個負責教育貿易多樣化的辦公室。該辦公室將負責向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的潛在留學生宣傳“澳大利亞教育”品牌。儘管向新的市場擴張不可能替代數量龐大的中國留學生,但至少能幫助澳大利亞教育機構應對留學生人數驟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