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入圍/《1917》失誤一幕造就經典 山姆曼德斯「僞一鏡到底」網瘋:神運鏡

記者羅凌筠/綜合報導

007系列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以一戰電影《1917》入圍第92屆奧斯卡10項大獎,3度和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合作的他,以「僞一鏡到底」的手法拍出戰爭中牽涉1600條人命的1個晝夜,網友一面贊神級運鏡,整整20年沒有被提名的山姆曼德斯,有望繼《美國心玫瑰情》再拿下第2座最佳導演。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更多新聞

▲山姆曼德斯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圖/達志影像

氣候是最大的敵人

《1917》全片外景,沒有一場戲攝影棚拍,劇組土法煉鋼,挖出長達1.6公里的壕溝製片說:「我們遇到天氣問題,下7公分暴雪豪雨帶來洪水,我們還是得在冬天繼續挖掘,即使我做這行40年,還是覺得這很艱苦。」

▲《1917》挖出1.6公里壕溝。(圖/達志影像)

外景非常依賴自然光,羅傑狄金斯說:「我們從一開始就發現不能打燈光,尤其當你在戰壕中狂奔再來個360度轉彎,根本就沒地方放置燈光器材,因爲我們是順着故事發展拍攝,爲了連戲,每場戲都得在陰天拍攝,所以只要出太陽就不能進行拍攝。」

▲在鐵網之外必須刻意挖洞攝影機通過。(圖/達志影像)

喬治麥凱(George MacKay)從黑夜跑到黎明的逃亡戲,劇組取景法國小鎮埃庫斯,1:1仿真打造出教堂,再一磚一瓦拆解它,還原戰爭時斷垣殘壁的模樣,接着搭建15公尺高的燈架,當作廢墟的火光,照明彈照亮教堂的那幕,既殘酷又富有詩意

▲喬治麥凱夜逃戲美到震撼。(圖/達志影像)

給我兩個無名小卒

山姆曼德斯不希望主角被觀衆熟悉,「我希望觀衆不知道他們會是生還是死,你一看到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或麥特戴蒙,大概就打定主意他們會活到最後,因爲他們演慣了英雄。」

▲《1917》柯林佛斯。(圖/達志影像)

27歲喬治麥凱和22歲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英國信差兵,必須冒險穿越敵區傳遞1個重要訊息,拯救1600名同袍,一鏡到底的考驗讓他們沒有太多機會NG,54場戲場場至少彩排20次,光是彩排就花了6個月的時間。

▲《1917》班奈迪克康柏拜區。(圖/達志影像)

最震撼一幕是喬治麥凱爬出壕溝穿越戰火,衝向長官傳遞書信,只有4次拍攝機會,因爲攝影機移動的距離非常遠,特寫是由機械手臂拍攝,喬治麥凱爬出壕溝之後,2個工作人員穿上戲服把攝影機移動到卡車上,再捕捉奔跑畫面,因此喬治麥凱被絆倒是真實發生的意外,而他的反應是站起來繼續狂奔,這幕被山姆曼德斯保留下來,它體現出戰爭的混亂,比劇本原先設定的更加出色。

▲喬治麥凱被絆倒不在劇本設定。(圖/達志影像)

電影118分鐘由精密的數顆鏡頭拼接而成,觀衆看起來像是跟着士兵不斷前行,喬治麥凱說最長1顆鏡頭是8分鐘:「我拍完以後哭到停不下來,真的太緊繃了,我像真正經歷了一場戰爭,身歷其境8分鐘之久。」

屹立到最後的男人

山姆曼德斯將《1917》獻給祖父艾佛德曼德斯,一個老是洗手的男人,「我常常笑他,我問爸爸爲什麼爺爺總在洗手?他說,因爲他記得戰壕裡的泥巴,他的手再也乾淨不了了。」

▲《1917》馬克史壯。(圖/達志影像)

艾佛德曼德斯1917年入伍時才19歲,160公分的個頭算是矮小,被挑選成爲西線戰場的信差兵,在盟軍不同的崗位之送信息,但是他矮小的身材代表他不會被敵軍看到,爲了逃命也必須拔腿狂奔,艾佛德曼德斯在戰時受過傷、中過毒氣,並且曾經因爲他英勇的行爲獲頒獎章,退役後告訴子孫戰場上的故事。

▲《1917》理查麥登。(圖/達志影像)

《1917》裡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對於山姆曼德斯來說也是,他在11月23日美國導演工會首映前6天,才把《1917》完成,那次放映之後,頒獎季的霸主重新大洗牌,《1917》在金球獎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如同班奈迪克康柏拜區的臺詞:「終結戰爭只有一個方法,奮戰到底。」山姆曼德斯證明他正是那個屹立到最後的男人。

▲▼ 《1917》長鏡頭花絮。(圖/翻攝自Facebook/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 《1917》長鏡頭花絮。(圖/翻攝自Facebook/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 《1917》長鏡頭花絮。(圖/翻攝自Facebook/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