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月球23天 水稻種子發芽了

部分奔月水稻種子已經發芽。圖爲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水稻種子發芽實驗。(新華社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月球遨遊23天后,一批重約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返回器順利着陸,代表大陸水稻育種首次完成大氣以外的誘變試驗,大陸是世界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標誌着新的里程碑

去年末,大陸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北京舉行了「嫦娥五號搭載種子交接儀式」。據瞭解,這批「奔月」的水稻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據陸媒報導,去年末,在航天育種中心,一些「奔月」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研究人員正在準備後續的研究。

大陸是世界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航天育種原理是利用在大氣以外的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場及複雜輻射等特點太空射線中複雜的高能重離子衝擊生物細胞誘導產生遺傳變異,就能獲得新的性狀

航天育種中心副主任郭濤介紹,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是品種選育的重要途徑,大氣以外的極端環境是極爲獨特的誘發變異因素,這對於新品種選育非常重要,而水稻是遺傳學研究的一個模式生物,選擇水稻研究物種進化,不僅有助於理解大氣以外環境的遺傳效應,且可將所獲得的優良變異應用於水稻品種選育。

郭濤表示,航天育種中心自1996年以來先後進行了24次植物空間誘變試驗,此次與之前航天育種所搭載的返航衛星神舟飛船相比,有所不同。此次的水稻種子歷經近23天的飛行,在近月軌道長期受大氣以外獨特極端環境的輻射影響,且遭遇範艾倫輻射帶、太陽黑子爆發,其太空航行距離之長、遭遇太空環境之複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本次預期將產生更強烈的遺傳效應,爲深入研究航天育種變異規律提供重要的實驗樣本數據,接下來將透過這些水稻種子進行一系列的自交或雜交,研究人員會從抗病蟲害、耐逆性、適應機械化生產方面培育適合未來需求的優良水稻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