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看過來】郭葉珍/孩子老是說「我不要」?

孩子爲什麼會進入什麼事情反射動作就說不要的階段是因爲那是人的常態。(圖/翻攝自pixabay)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慶齡媽媽問我:「我的兒子現在一年級,最近老是說不要不要我不要,要怎麼改掉他反射動作想都不想就說不要的壞習慣?」

我問慶齡媽媽發生什麼事情了。慶齡媽媽說:「我在防疫機關工作,有時候疫情,週末還是得去值班。有一次週六,我計劃得好好的:帶小孩去值班,下班時去博物館玩一下,沒想到我要我兒子帶功課跟我一起去值班時,他想都沒想就大喊不要,完全沒經過腦袋想。跟他講道理,他不聽,一直喊不要。磨了半天要出門了,我要他帶衣服他又大喊不要。就這樣拖拖拉拉的出不了門,害我差點遲到。」

我問:「以前都不會這樣嗎?」

慶齡媽媽說:「平常還好,但他的確比較拗,來硬的,他就會反射動作說不要。現在則是連好好講,他都說不要了。」

我說:「聽到孩子想都不想就直接說不要的確會很氣。你有問他爲什麼不要帶功課去嗎?或是問他如果不帶功課去,他在你辦公室那邊要做什麼?或是問他不帶功課去,功課什麼時候寫?」

慶齡媽媽說:「那時候急着出門,就直接警告他:你不帶功課去寫,寫不完,明天就要等寫完功課才能去動物園。他的態度很惡劣,很反抗,但還是氣呼呼的把功課塞到揹包裡去了。」

我說:「我必須先稱讚你的孩子是有理性的,在情緒之下還能夠做出理性的決定,這也代表他有能力理性思考。至於他爲什麼會進入什麼事情反射動作就說不要的階段是因爲那是人的常態。

在成長的過程中,三不五時我們就會進入叛逆期,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反思別人叫我們做的事情是對的嗎?就像一個螺旋狀,反反覆覆,即便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了,也會有一陣子很懷疑人生,可是過一陣子又覺得別人講得有道理,不是嗎?換言之,說『不要』是正常現象。

但是這樣說不要,和他一起生活的人的確會很困擾。

▲爲了省時省力,我們經常用命令的,用快速解決的方法去避免衝突與麻煩,但也因爲這樣讓孩子錯失被引導理性思考與體驗失敗的經驗。(圖/翻攝自pakutaso)

要怎麼讓他不要說不要呢?

我認爲讓孩子不要說不要有其危險性。怎麼說呢?讓我們想像,他已經習慣不思考,直接說好,當他碰到居心叵測的人,就很有可能因爲太順從,缺乏思辨的能力而把自己放在危險的境地

爲了讓孩子以後不會傻傻順從,或許我們可以把你的問題換成「怎樣可以讓孩子理性思考」,你覺得我的建議有道理嗎?」

慶齡媽媽說:「有道理。可是要怎樣引發他思考呢?」

我:「就像我剛剛說的,用問句

當一個人被命令要怎麼做,他有可能馬上心生不舒服,不管你說的對不對,他就會覺得你在命令他,指責他,覺得自己沒有自主權,覺得自己被貶低。無論他在哪個狀態,他都沒有在思考,而是忙着反抗。

如果是用問句來邀請他回答,譬如問他爲什麼不想帶功課去,不帶功課去,他在那邊要做什麼,或是問他不帶功課去,功課什麼時候寫,孩子爲了要回答,就得啓動大腦皮質層,進入理性分析與計劃的狀態。他也會去思考爲什麼我這麼做,衡量這麼做的好處壞處是什麼。

即使在你問問題引導他做出最好的決定,他最後還是不帶功課去你的辦公室寫,那就讓他經歷他所做的決定的後果。唯有後果才能讓他檢驗他決定的正確性。」

慶齡媽媽說:「他才一年級,懂這些嗎?」

我:「或許可以試探看看。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有啓動他的大腦皮質區開始思考了。」

慶齡媽媽說:「這真的很花時間。我們現在這種下班就已經六點的生活型態,真的沒辦法這樣慢慢等。」

我:「我知道直接給答案很快,但是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等待他思考,讓他動動腦,這也算是訓練孩子理性計劃的過程之一。與其你現在花時間,總比以後他長大了缺乏思辨能力做了大條錯的決定來得好些吧?」

▲現在的社會形態,家人之間經常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相處與磨合,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允許彼此實驗與犯錯。(圖/pixabay)

慶齡媽媽說:「也是對啦。可是像這樣要出門了才發生的事,真的沒時間跟他討論。」

我:「有道理,你覺得什麼時候討論比較好?」

慶齡媽媽說:「前一天就要討論了。」

我:「你覺得爲什麼前一天沒有討論?」

慶齡媽媽說:「沒有這個習慣。」

我:「聽起來,你已經習慣叫小孩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因此沒有這個習慣。發生這件事情其實是很好的,讓我們瞭解到孩子長大了,有自己想要的,不會再單方向聽話。」

慶齡媽媽說:「這還是沒有解決像這樣要出門了,真的沒時間跟他討論時要怎麼辦?」

我:「或許可以試試看讓孩子體驗到他硬是不要帶功課去寫的結果。」

慶齡媽媽說:「哎,我哪會不知道結果?就是明天去動物園的事情搞得一團糟,很多的吼叫和眼淚:我不想寫,我要去動物園。」

我:「他可以不想寫,你也可以不出髮帶他去動物園啊。雖然他會哭鬧來威脅你,但是隻要你是爲了他好,不接受他哭鬧吼叫的威脅,那也不是壞事。你的溫和與堅定會讓他學會耍賴哭鬧什麼都得不到。」

慶齡媽媽說:「我太恐懼衝突了。我怕哭聲和吵鬧,我怕鄰居說我是壞媽媽,我怕我老公說我沒把事情處理好,我怕我公公婆婆覺得我太硬。」

我:「你和家人在教養意見的不一致的確值得探討,我們下一次會談再來談。現在讓我們試着用新的眼光來看衝突吧。接受衝突,擁抱衝突。人們都是從衝突與挫敗中才知道要改善,變成更好的自己。你想想,爲了做別人眼中好人把小孩弄壞了,值得嗎?」

慶齡媽媽說:「那不帶衣服出門呢?也要讓他嚐到後果嗎?感冒了怎麼辦?」

我:「妳的看法呢?」

慶齡媽媽說:「就讓他感冒?」

我:「憑良心講,最近都22度,他能怎麼冷?就算冷到了,泡在微冷中,他可能學到下次我要帶衣服出門,或是耐受度更好,無論如何都不會有什麼慘烈的事情會發生。

就算是感冒了,那也是值得的代價。拜託,去學校,去公共場所,就算包緊緊也會被傳染。都不被傳染,沒有啓動身體免疫系統的經驗,以後碰到病毒細菌強烈攻擊,那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

現在的社會形態,上班上學太早,下班放學太晚,家人之間經常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相處與磨合,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允許彼此實驗與犯錯。

爲了省時省力,我們經常用命令的,用快速解決的方法去避免衝突與麻煩,但也因爲這樣讓孩子錯失被引導理性思考與體驗失敗的經驗,一手造就了現在草莓小孩與未來的草莓老孩。爲了不因爲省一時的麻煩而造就彼此後半生的麻煩,你說,現在的衝突與麻煩是不是值得我們去面對的?

熱門文章》►事情解決了還在氣怎麼辦?►孩子年紀那麼小「談戀愛」好嗎?►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郭葉珍」。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