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河南、廣東等多地文旅局局長“披掛上陣”,走到鏡頭前,爲家鄉代言、爲旅遊助力,一時間圈粉無數。
對於文旅局局長們主動觸網、跨界代言,認爲接地氣、有創意的聲音有之;質疑質量不高、身份不妥的聲音也有之。儘管頗受爭議,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別出心裁的推介,的確帶來了流量、形成了聲勢。不少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景點因此知名度大增,在遊客數量、旅遊收入方面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亮眼成績。
從辦公室走到鏡頭前,體現的是工作意識的轉變。文旅部門的幹部,本身就承擔着宣傳當地文旅資源、打響旅遊知名度的職責。創新工作方式,借力時下受衆廣泛、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短視頻推介旅遊資源,儘管在呈現的創意、表現的形式等方面可能還有不少提升空間,但仍不失爲一種有益探索。
近年來,主動擁抱互聯網、善於創新的基層幹部不在少數。除了“網紅局長”外,還有一些在鏡頭前“帶貨”的市長、縣長、鎮長、村長們,幫助農民把土特產賣到了大山之外。這對於“注意力經濟時代”,一些不處於主流輿論場之中、相對缺乏曝光度和知名度的地區來說,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先打響名氣,吸引流量,再以此爲契機,把網上的流量轉化爲拉動發展的人氣。正如一位文旅局局長所言,“宣傳是爲了引流,引流是爲了推動投資,投資是爲了豐富業態,豐富業態是爲了推動經濟發展”。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關鍵還是要靠產品與服務的“硬實力”。拿旅遊來說,文旅局局長們的代言,只是解決了“如何被看見”的問題,但能不能把流量留住,讓遊客來得了、玩得好,則是更考驗內功的地方。如果產品名不副實,管理服務跟不上,搞“一錘子買賣”,只有廣告沒有“療效”,反過來會加速一個地方品牌形象的消耗。去年以來,有的景區、酒店哄擡價格、辱罵遊客等在網上引發輿情,這樣的教訓殷鑑不遠。
當前,國內旅遊業正迎來強勁復甦,人們的出遊熱情空前高漲。越是在旅遊業復甦的關鍵時刻,就越要重視行業生態的建設。對於更多想借力網絡“出圈”的地區來說,不管是發展旅遊還是推介農特產品,既需要在宣傳上開拓思路,推陳出新,更要在產品上精心打磨,在服務上與時俱進。紮紮實實練好內功,滿足需求又創造需求,才能把海量注意力轉化爲產業發展推動力。(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