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最新發布!

北京時間5月16日,百度發佈2024年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百度今年一季度實現總營收315.13億元,核心營收爲238.03億元。同時,歸屬於百度的淨利潤(Non-GAAP)爲70.11億元,同比增長22%,歸屬於百度核心的淨利潤(Non-GAAP)爲66.28億元,同比增長26%,均超出市場預期。財報發佈後,百度美股股價下跌,截至發稿跌超1%。

百度表示,自去年3月發佈文心一言以來,公司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持續投入與深耕,已成爲業績關鍵驅動力。據瞭解,目前文心一言用戶數突破2億,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達2億。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我們正在讓文心大模型系列變得更加實惠和高效。這將爲百度帶來更多機遇。”

AI重構搜索,提升廣告投放效率

作爲國內搜索引擎巨頭,百度致力於在大模型的賦能下重構搜索業務,提升用戶體驗,財報中在線營銷收入方面的情況也一直是備受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財報顯示,2024年3月百度App月活用戶達6.76億,同比增長3%,季度在線營銷收入170億元(去年同期在線營銷收入爲166億元)。百度表示,生成式AI助力重構廣告系統,釋放商業潛力。百度表示,公司持續推進AI重構搜索,基於文心智能體平臺AgentBuilder構建的智能體可在百度搜索等生態內進行分發,以豐富內容生態、提升客戶效率。

據介紹,AI不僅能優化前端用戶側的搜索體驗,也能提升後端企業商戶的投放效率。例如,在百度App上搜索新加坡文旅,首條結果即爲“新加坡旅遊局”智能體,用戶可直接諮詢熱門景點、美食亮點等旅遊攻略,還可詢問入境離境、當地交通等實用信息。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採用文心智能體,更好滿足客戶需求。例如,知名家居品牌索菲亞創建的智能體,不僅能夠回答用戶的裝修訴求,還能主動與用戶確認具體需求、推薦線下門店,實現有效線索成本下降30%。

AI成爲雲業務關鍵驅動力

近期,百度推出多個輕量級大語言模型,讓文心大模型系列更加高效、實惠。同時,上線了AgentBuilder、AppBuilder和ModelBuilder三大開發工具,幫助開發者和企業創建智能體、開發AI原生應用和定製模型,降低門檻、提升效率。財報顯示,截至4月中旬,飛槳社區上的開發者數量已達1300萬人。

目前,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已達2億。同時,得益於四層架構的端到端優化技術優勢,文心大模型的推理成本降到了一年前的1%,越來越多企業在百度公有云進行模型訓練、微調和AI原生應用開發,模型推理將成爲公司雲業務的關鍵驅動力。在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李彥宏透露,百度智能雲在本季度營收達47億元,同比增長12%,生成式AI貢獻的收入比例達6.9%,佔比逐步擴大。百度智能雲繼上季度與中國三星、榮耀合作後,本季度,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均接入文心大模型API。同時,大模型的合作領域還在從手機向PC和電動汽車領域拓展,聯想和蔚來汽車也在季度內與百度達成合作。

另外,據百度介紹,AI雲的另一個增長驅動力是向GPU雲客戶交叉銷售CPU雲服務。隨着GPU雲在現有和新客戶中的高度認可,客戶開始越來越多地將其CPU雲使用切換到百度公共雲,這爲百度雲業務帶來了增量空間。

蘿蔔快跑在武漢已接近商業化盈利

今年4月6日,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上宣佈,特斯拉將在8月8日發佈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4月底,馬斯克訪華引發了“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入華”的猜想。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特斯拉的入局無疑證明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可行性和廣闊前景。

在自動駕駛領域,截至4月19日,百度Apollo蘿蔔快跑的累計服務單量超600萬次;一季度內提供的乘車服務約82.6萬次,同比增長25%。百度ASD(Apollo Self-Driving)是唯一可以與特斯拉無人車FSD抗衡的自動駕駛核心技術。自動駕駛大模型將進一步提升蘿蔔快跑的安全和泛化性,助力其擴大可運營面積、延長運營時間,讓更多用戶享受到安全綠色的出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5月15日舉行的百度Apollo Day上,百度發佈了自動駕駛大模型Apollo ADFM。百度自動駕駛技術部總經理徐寶強表示,這是全球首個能夠支持L4級別無人駕駛應用的自動駕駛大模型。活動現場還發布了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於五代車下降60%,價格只需要20萬元。

證券時報記者在活動現場瞭解到,目前蘿蔔快跑在武漢的服務面積已超過3000平方公里,覆蓋770萬人口。百度自動駕駛業務部總經理陳卓表示,“2023年初,我們運營規模還比較小,每輛車跑一天都要虧不少錢。到今年年初,隨着時空覆蓋和運營效率的大幅提升,蘿蔔快跑營收增長了9倍,虧損減少了一多半。隨着千臺第六代無人車陸續投入使用,蘿蔔快跑的營收增長速度會更快,已非常接近收支平衡的臨界點。”

責編:葉舒筠

校對:趙燕

" Type="normal"@@-->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