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灘「治沙」有成 防沙地外擴再現綠植生機

爲防止毛烏素沙地南移西擴,近60多年寧夏白芨灘「治沙」累計完成造林63萬畝。(吳泓勳攝)

參與白芨灘治沙近30年的職工張學雲現場示範如何進行「草方格」固沙。(吳泓勳攝)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爲防沙林場,地處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而爲防止毛烏素沙地南移西擴,近60多年白芨灘貫徹「治沙」工程,翻轉這片沙地。至今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讓森林覆蓋率達到41%,保護黃河與銀川河東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爲大陸科學治沙樣板地區。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赴寧夏考察時,也曾盛讚白芨灘治沙成果顯著、值得學習。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魏蒙說,當前保護區的沙漠基本已治理完,目前刻意保留2萬畝沙漠作爲發展沙產業研究,例如在沙地種韭菜、蘑菇、建果林,也取得進一步成效。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屬於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據工作人員說明,治理之前由於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當沙丘高大導致風沙嚴重時,延伸的次生災害性天氣會對周邊工農業造成巨大危害。

而如今治沙成果也來之不易。從1993年就參與治沙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管理站職工張學雲說,回憶最初真的是寸草不生,既不通路不通水也不通電,常常休息時要吃飯,風沙一吹就得配上沙子一起吃。

張學雲也具體演示如何「治沙」,首先透過草方格進行固沙。簡單來說先把廢棄麥草分爲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扎埋進沙中,留下約1/3麥草在外,再把方格中心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好讓麥草固定上層流沙不滑動,「治沙工人每天都要做上500個1乘1公尺的草方格。」

之後再抓準沙地雨季來造林,等下雨之際在草格內播下耐旱植物種子,輔以樹種搭配、營養袋苗造林,以及迎風坡、丘間低地種植耐旱灌木如檸條、花棒、沙拐棗等,進而提高綠植成長與存活率。

據瞭解,這樣在當地年降雨量僅160公釐之下,當年綠植存活率能達75%以上,三年植被蓋度達到45%以上。如今已可達到2萬畝的速度治沙播綠,進而把沙漠推遠20公里,建構起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20至30公里,由喬灌草相結合的綠植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