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搭棚技藝 竹竿撐起戲班一片天

演員外界僅以一道人工搭建的竹牆區隔,看來魔幻超現實。(西九文化戲曲中心提供/王寶兒臺北傳真)

香港導演卓翔走訪全港鄉鎮戲棚搭建,將其製爲紀錄片《戲棚》。(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提供/王寶兒臺北傳真)

戲棚與祭祀文化緊密結合。(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提供/王寶兒臺北傳真)

武林大俠竹林施展輕功,香港的搭棚師傅卻是在竹架中,輕巧的躍上躍下、舞繩弄結,不費一釘一瓦,漸漸搭出戲班專屬城堡。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戲棚》,記錄這項在香港漸漸沒落的傳統搭棚技藝。導演卓翔表示,戲棚文化在香港已經超過百年,但多數人瞭解甚少,以爲搭建戲棚僅與鬼節有關,但其實最多的是爲了各式各樣的神誕。

卓翔表示,香港過去從小漁村開始發展,人民以打漁維生,求天拜地的信仰自然少不了,「拜媽祖的人就還滿多的,光是天后廟,香港就超過一百個。」爲了謝神,各個村莊特地請戲班到村裡廟宇前表演,戲棚師傅便要搭建出一個竹棚舞臺。而舞臺的氣派度也正是村莊彰顯資力的好機會,在戲棚規模上便發展出各式風貌,在看戲風潮興盛的年代,更成爲戲外的娛樂話題

戲棚文化歷史悠遠,禁忌避諱也多,卓翔不敢大意,花了近一年研究整理資料,就是怕在拍攝現場犯了戲班與搭棚師傅的大忌,「有一說是鏡頭會將魂魄吸走,所以像是演員在還沒開臉、臉部還是白色顏料時候就不能拍攝。還有演員飾演曹操關公時,不能跟他們說話,地上的箱子也別亂坐,裡面可能有放他們的守護神。」

卓翔表示,他在兩年期間,走訪全港鄉鎮,盡力「隱形」在各式大小戲棚中,「拍攝角度儘量都低於他們的眼下,不要讓他們感到壓迫,或是被打擾工作。」這也讓《戲棚》呈現出獨特視角,像是隱身在戲棚中,隨着戲班、搭棚師傅的身影跟前跟後。卓翔透露,他所希望的便是透過這部紀錄片,讓觀衆能直接一窺戲棚面貌,所以也沒有在片中訪問任何人,讓一切都自然發生。

卓翔分享,過去交通也不方便,戲班們多以戲棚爲家,一同在下戲後吃飯談天,但這幅昔日風景也隨着時代變遷,而不復以往,「拍《戲棚》的過程中,有一位八十歲的老演員,卻還是維持這個習慣,在晚上的戲棚,一個人煮飯、睡覺、看書,那個景象對我來說很有魔力,我像是在現代看到過去演員間關係緊密的樣子,旁邊的蟲鳴、眼前的演員,讓我感到印象深刻。」

執行監製鍾珍珍表示,《戲棚》是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首部出品的紀錄片,找上卓翔的合作初衷,便是爲了以影像留下這項罕見技藝的身影,「戲棚文化發跡閩南地區,早年在香港發展蓬勃,這種可以移動式的舞臺非常特別,希望在未來已經沒有人搭棚的時候,《戲棚》能夠提供一個記錄,讓人知道曾經還有這項技藝存在。」

紀錄片《戲棚》將在11月10日、11月21日於in89豪華數位影院21播映, 卓翔將在11月21日的放映場次進行映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