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人生/振興醫院眼科醫師呂宜玲 眼科應用有學問 涵蓋國英數物化

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呂宜玲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自己很喜歡動手,因此適合走外科,與其他科相比,眼科是醫學,但更可以說是延續過去所學的科目,這是走進眼科之路纔有的深刻體會」。

現職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說,當那時眼科主任和我們這些學生說,從小到大學了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到頭來會應用到全部學問的就是眼科。國文在於如何和病人清楚的解釋病情,例如「以管窺天」就是青光眼的症狀;眼球是精密的光學結構,光線層層進來時經過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纔會在大腦形成影像,這就是物理;眼睛組織的代謝也和化學有關,醫學和英文研究更脫離不了關係。

她說,人的一輩子,眼睛會隨着年齡逐漸退化,眼睛又是唯一和外界溝通的管道,視力下降可能會讓人帶來心裡很大的壓力,也可能進一步產生憂鬱的情況,「從住院醫師到現在其實一點也不輕鬆,但知道可以幫到數以百萬計的人,咬牙也要撐下去。」

疫情嚴峻期間大家居家時間變多,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也更長,中老年人待在家長時間看電視或平板,回診時常說會頭痛,後來發現是長時間盯着螢幕,調節水晶體的睫狀肌調節性下降,就像跑馬拉松久了乳酸堆積,乾眼症也會變得厲害。

年輕人尤其是學齡童,在遠距教學下也讓近視度數飆升非常厲害,亞洲高度近視非常嚴重,這和我們的學習狀況有關,如果孩子在一個暑假,或是疫情前後度數增加100-200度,那就是很嚴重的事情。

呂宜玲說,身爲眼科醫師的目標,讓孩子在18歲以前能把近視度數控制在400度以內,這是理想狀態,「但無論如何,都沒有近視當然最好,一方面免除戴眼鏡的不便,也讓我們可以更好的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