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情》如何成就戲曲類電影票房冠軍

6月9日,根據貓眼專業版最新數據, 《白蛇傳・情》總票房超1347.6萬元,打破戲曲電影李三娘》歷史紀錄,成中國影史戲曲類電影票房冠軍

《白蛇傳・情》由張險峰執導,國家一級導演莫非擔任編劇,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曾小敏和國家一級演員文汝清領銜主演王燕飛硃紅星聯合主演。

《白蛇傳・情》靈動的仙俠水墨畫面,每一幀都是精美壁紙,將國粹的創新展示形式發揮到極致。

導演張險峰介紹,《白蛇傳・情》在畫面上融入了宋代美學上所追求的簡約、留白及氣韻,保留了傳統戲曲精髓,也注入了東方美學意境影片呈現的每分每秒,背後都有關於戲曲藝術與電影藝術之間分寸的考量,比如說在戲曲舞臺上,表現巨浪滔天是多位演員揮水袖,以寫意的方式來表達,但電影呈現不能這麼做,它需要藉助電影特效,將巨浪滔天的震撼場景再現,這纔是符合觀衆預期的。

與過去大多數採用實景拍攝的戲曲電影不同,《白蛇傳・情》創新了戲曲電影的表達方式,在類型化上作出重大突破,通過前沿4K技術及大量視覺特效,把許多在舞臺上無法呈現的宏大場景一一呈現在大銀幕上,使戲曲電影更添魅力,是戲曲電影的大膽創新之舉。

爲追求極致的東方美感呈現與震撼的視覺效果,影片特效部分由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深圳三地頂尖特效團隊共同完成,以奇幻化的效果呈現了戲劇舞臺抽象化的“盜仙草”“水漫金山”等經典橋段,其中“水漫金山”的特效鏡頭展現巨浪滔天的宏大畫面,不惜工本呈現長達6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白蛇傳・情》在豆瓣評分8.2,成功“出圈”,讓很多年輕觀衆第一次在銀幕上見到粵劇電影,驚歎於這部戲曲電影帶來的“煥新”感:從沒料想到戲曲電影會這麼拍,效果如此令人驚歎,即便聽不懂粵語也能領略這部粵劇電影的唯美、細膩、宏大。文/本報記者 肖揚

文化旁白

中國電影不應缺少戲曲的絃歌

儘管戲曲電影一直以來都在嘗試着自我突破,但卻始終難改其“小衆的沉迷”,在電影市場上也處於乏人問津的“弱勢”狀態。然而,正在上映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成功“破圈”,讓人看到了戲曲與電影也能夠成功地融合在一起,爲觀衆打開一個通往電影新世界的大門。

從1905年的《定軍山》開始,中國電影的起源跟戲曲就有密切關係。戲曲電影可謂是中國電影的獨有現象,是中國氣派和東方美學的天然代表,然而,戲曲與電影的結合一直以來缺少有效的方法。因爲這兩者之間有着巨大的鴻溝需要跨越――戲曲以表意爲主,演員原地不動就能表現出揮鞭千里的動勢,而電影講究紀實,都揮鞭千里了,演員還在原地,那就是“bug”,所以,戲曲和電影根本是不同美學體系的藝術形式,如何成功地融合在一起?這個問題困擾了戲曲電影創作很多年。

之前,中國的戲曲片在電影化的方面還是相對保守,創作者在“打破傳統”方面有頗多顧慮,一些優秀的戲曲劇目雖然被搬上大銀幕,並通過多角度的電影拍攝方式呈現,然而,它的核心還是滿足戲迷對傳統戲曲的欣賞習慣與需要。這樣一來,戲曲的原汁原味得到了保留,但卻更像是在電影銀幕上看舞臺演出,沒有達到“戲曲+電影”的疊加效果,想“破圈”吸引更多觀衆顯然不太可能。

而此次的《白蛇傳・情》最大的成功,就是找到了將戲曲中的“虛擬”部分呈現出來的方法,而且能夠與觀衆的理解和想象達成共識。《白蛇傳・情》中,以宋代水墨的影像氣韻與戲曲藝術形成一種默契,給電影注入了東方美學的唯美意境,將電影語言的優勢盡情發揮,無論是荷葉羅裙小橋輕舟、白雪飛花的婉約細節,還是袈裟結界、水漫金山、法杖威嚴的宏大動作場面,都演繹到極致,讓觀衆見識到了古典戲韻的獨特魅力,全然浸入其中。

《白蛇傳・情》中,“真”的一面也被放大了。戲曲是真藝術,演員的唱唸做打難度極高,是屬於一名演員畢生的努力才能達到的藝術境界。而《白蛇傳・情》恰恰通過電影的方式,讓戲曲演員的唱腔聲韻、舉手投足都以寫實的方式發揮出來。女主角曾小敏在電影裡能文能武,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個行當,水袖風動,展現的是戲曲演員幾十年積累的真功夫,那種行雲流水的恢弘氣勢,讓觀衆感受到一些商業動作大片所不能帶來的“靈魂體驗”。

中國電影行進的方向上,不應該缺少戲曲電影的絃歌,中外戲劇史論專家謝柏樑曾經提到過一個數據能夠證明戲曲電影並不缺少觀衆――越劇電影《紅樓夢》,初步估計僅僅在1978年就有觀衆12億人次之多。而其他如越劇電影《梁山伯祝英臺》、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觀衆,也都是以5億、10億爲基本單位的。

如今,《白蛇傳・情》憑藉1347.6萬的票房成爲了中國影史戲曲類電影票房冠軍,與這個頭銜相比,更重要的意義是幫助戲曲電影找到了通往觀衆的一條道路,找到了與年輕觀衆對話、溝通的方式。中國戲曲堪稱是一座東方寶藏,然而,對於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戲曲藝術的欣賞是有門檻的,理解也是有代溝的,而《白蛇傳・情》在保留戲曲精髓、呈現優美唱腔的同時,煥發出了一種貫穿古今的新的生命活力。

中國還有那麼多的經典戲曲,如果都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通過電影媒介進行再度創作,讓古老的人文精神、珍貴的文化在大銀幕上魅力重現,那將是國人莫大的幸福。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