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搜索現場,一人能搬50公斤

(原標題: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現場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 航天科工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郭超凱)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着陸。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該公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着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單人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隨後,搜索回收人員身穿外骨骼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爲嫦娥五號探月回收任務收官劃上圓滿句號。此外,搬運外骨骼還協助搜索回收分隊在返回器周邊快速搭建應急通訊、照明及電力保障體系,確保搜索回收任務快速、安全、高效完成。

時值寒冬,返回器着陸點位於四子王旗的野外氣溫逼近零下30度,着陸點覆蓋着10多釐米厚的積雪,而凌晨時分的漆黑夜色也爲搜索作業也帶來了諸多不便。直升機到達着陸點附近後,搜索回收人員攜帶搜索、通訊等設備快速機動至指定地點,部分人員攜帶的設備重達40公斤,需兩人協作搬運完成,而在零下30度的雪夜荒原低溫嚴寒與極限負重對搜索人員的體力消耗帶來挑戰,此刻,搬運外骨骼派上了用場

本次參加嫦娥五號搜索回收任務的兩套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下肢助力模塊。通過電動直驅助力模塊及智能步態分析算法,配合人體上下肢關節發力,降低人體能耗,爲穿戴者提供上肢臂力腰肌及臀大肌助力,幫助穿戴者承擔更大載荷,有效降低了手臂、腰臀等部位的疲勞感,適用於複雜地形下的重物握持及搬運。

據悉,搬運外骨骼負載能力達50公斤,在負重搬運機動時可省力約60%,節約人體能耗約30%,動作識別準確率大於99.9%,可在零下40攝氏度至70攝氏度間正常工作,耐受溼度最大爲98%,標配的可更換電池綜合工況下可持續工作約4小時,爲在惡劣自然環境中執行嫦娥五號搜索回收任務提供極強的產品適應性可靠性。此外,搬運外骨骼可智能感知穿戴者肢體行爲,並自適應實時調節輸出助力的大小、快慢,其結構輕巧,穿脫方便,人機交互順暢友好,穿戴者的複雜運動行爲不受限,其模塊化設計構造,便於在應急狀態下快速維護。

專家表示,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中,搬運外骨骼驚豔亮相,以卓越整體性能開創了外骨骼產品首次參加航天任務的重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