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距離」相隔2m避傳染!專家點關鍵:記得1995年熱浪教訓

▲法國全國大選,選民保持1公尺距離排隊投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中央社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延燒,流行病學家呼籲民衆保持「社交距離」來緩和這個疾病帶來的災害,但社會學家警告,勿把社交距離當作「社交分離」,因爲唯有大家團結,才能挺過這一關。

根據路透社彙整,正式名稱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武漢肺炎在全球有超過15萬確診病例,5800人病故。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病毒追蹤地圖顯示,截至今天晚上,全美有超過2900起確診病例,至少59起相關死亡病例。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流行病學家馬丁(Jeff Martin)和羅瑟福德(George Rutherford, III)表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未來數週將會是關鍵

人與人2公尺距離 互動成問題

社交距離意指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亦即人與人之間至少間隔兩公尺,一來避免自己感染病毒,二來避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根據這個原則,一般社交互動幾乎不可行。

新聞顧問霍金斯-加爾(Katie Hawkins-Gaar)投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儘管大衆絕對應該遵守醫療專家提出的方針,但她強烈認爲,社交距離不等於「社交分離」(social disconnected)。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萊能伯格(Eric Klinenberg)也警告,取消大型集會、關閉學校和辦公室、隔離民衆這類「社交距離」政策或許能有效減緩病毒傳播,但有可能變相成爲殘忍、成本高昂公衛策略。

克萊能伯格投書「紐約時報」表示,關閉共享空間和機構,意味着小孩沒人顧、鈔票沒得賺、社會支援也無影無蹤。不僅如此,這項政策不足以保障長者、病人、遊民,而這些人都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弱勢族羣。克萊能伯格稱,這些人要活下去,需要的是額外的照護與關注,而非社會轉過身置之不理。

義大利電動車發佈會,與會者保持安全距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95芝加哥熱浪教訓

他以1995年芝加哥熱浪爲例,說「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成了主要風險因子,而「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s)成了生死關鍵。

他寫說,在芝加哥,低收入老人和遭外界隔離遺棄社區所面對的社會孤立,使得這場熱浪更爲致命。當年7月,芝加哥光是一週就有739人死亡,即便只消提供冷水浴冷氣房,就能挽救這些人的性命。

克萊能伯格表示,那一週,芝加哥不缺水也不缺降溫裝置,缺少的是社會連結。

他說,好的治理是在衛生危機當頭時,透過清楚、誠實溝通來減低災害,並提供有需要的民衆額外的服務和支援。

大難當頭 團結纔是王道

因此,克萊能伯格主張,除了「社交距離」,社會應該利用另一項資源來挺過災難和大流行:「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

他說,社會團結力是打擊傳染病和共同威脅的利器,鼓勵我們不只顧個人安危,而是顧全大局,阻止我們囤積藥物、感冒硬要上班、或把生病的孩子送去上學等;團結力也促使我們答應讓把人困住的船隻停泊在我們安全的港口;或去敲敲鄰居房門,看看隔壁長者過得好不好。

鑑於當今疫情,克萊能伯格在「紐約時報」寫道,任誰都擔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他和霍金斯-加爾提供幾個撇步,既保持社交距離又能打造社會團結力、增進大衆心理健康

在自己無症狀、身處非傳染區的情況下,探望年長鄰居、陪伴他們、幫助他們訂餐點和藥品;號召青少年和大學生教導老年族羣如何透過數位通訊與遠距離的家人連繫;幫忙行動不便的人採買日常雜貨;到遊民之家擔任義工等等。

克萊能伯格表示,這些,都是現在就可以動手做的事。

►英國衛生大臣:考慮要求70歲以上老人全部自主隔離►美CNBC主持人:最佳抗疫方法=全民感染!被砲翻隔天火速道歉►歐洲返國客擠爆機場!推特照片曝「全場0口罩」 怒批:會在這裡被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