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三國演義如何演下去?

臺灣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由楚漢相爭演變成鼎足之勢,媒體以三國演義形容選戰的詭譎,民衆情緒也逐漸激越。這部古老傳奇不僅經常被用來比喻選戰,至今仍打破時空、族羣、國界,廣泛運用到商戰影視電玩遊戲,甚至存在民衆的生活之中。尤其日本人利用這個資產價值的興趣十分高昂,歌舞伎早已出現《三國志》,日本光榮公司一九八○年代出品的《三國志》策略模擬遊戲,至今已邁進第十一代,印證三國傳奇的歷久彌新,確是人類文明史異數

臺灣戲劇舞臺經常搬演三國,也有老歌〈三國志〉流傳:「二千年前漢朝衰微,羣雄分別佔據,豪傑劉備關公張飛桃園三結義,三兄弟共生同死,抱負真大的志氣共心一致願扶兄弟啊,關公扶劉備,張飛關公扶劉備…。」酒席間划拳也少不了三國拳,有單刀赴會、二嫂過關、三請孔明等與蜀漢有關的戲碼,亦有四隻令、九九連環等不知所云的內容;有趣的是「請拳」唱:「雙啊雙炮臺,欲買啊兩包煙…」,贏或輸的人唱:「你(我)輸你(我)就飲」,不分勝負則唱「雙人無輸雙」,完全是臺灣人氣口,一點也不三國。

臺灣在現代影視創作方面,有偶像劇終極三國》,但整體的三國創意較中、日遜色,只有在選舉時纔會充滿三國氣味。對目前熱演中的現代政治版三國演義,我不禁聯想三十年前,在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手指簿」看到的一副對聯

演出臺上分三國,收入籠中同一家。

阿祿師說這是前輩貼在布袋戲棚的對聯,他暗記下來,後來才寫入小筆記本。聯句淺白通俗,涵意無窮,熟悉布袋戲表演的人應會心一笑,因爲演出前後,師傅「款」戲偶,把原來平放戲籠的「尪仔」叫起,整理其衣冠,諸事完備,一一上場,各爲其主,相殺車拼。演完再卸其頭飾、衣物,讓戲偶的雙手交叉回籠睡覺,這是演出的過程,也是表演的一部份。我曾想過下聯的「同」宜作「共」才合乎平仄,但不就成了「收入籠中共一家」,誰敢讓「中共」高掛戲棚。

另一副常出現於關廟或家庭關帝圖像的對聯:「義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頗能傳達民間的正統觀,與阿祿師的布袋戲聯參照,對三國演義更有體會。

歷史的正統常因時因地配合執政者權力基礎,迭有變化。曹氏篡漢,司馬氏再取而代之,晉人陳壽的《三國志》正統就歸曹魏,而非漢室後裔自居的劉備;等到五胡「亂」華,晉室南渡,處境與劉氏相同,東晉人的三國史觀改以蜀漢爲正統。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權力來源一如漢獻帝「禪讓」的曹丕司馬光《資治通鑑》自然以曹魏爲正朔,但靖康之亂後,宋朝偏安杭州,南宋史家又不吝獨尊坐困西川的劉氏。

正史如此,小說戲曲說書與民俗則給予蜀漢絕對的正統,而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之說。諸葛亮前後二表,《後出師表》被認爲是後人僞作,但其中「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卻是當時連年用兵的蜀漢寫照,也是「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戰略基礎。最後三國歸一統,「整碗捧去」的卻是司馬炎,看在現代臺灣人眼裡,難免心有慼慼焉

《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黃巾舉事、劉關張結義,曹操滅袁紹、袁術,赤壁慘敗,導致孫權坐鎮江東,劉備奪荊州、入西川,基本上都還算《後漢書》範疇。不過,三國年代不僅限於曹丕、劉備、孫權在許昌、成都、南京稱帝,至三家滅亡的六十年,而是上承後漢末年鼎沸,下連晉初亂局傳奇性十足,並衍生司馬仲相斷獄的「三國因」,從楚漢人物連結三國人物的前世今生。

三國紛紛動干戈,再怎麼爾虞我詐,煙硝四射,現代版的三國演義應該不會依照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曆史演繹,「演出臺上分三國,收入籠中同一家」,布袋戲藝師的表演人生,提供他們的智慧。

(作者爲臺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