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瀕危物種 農委會明年起推生態服務給付獎勵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明年元旦正式上路。(李柏澔攝)

隨着國人日漸關注野生動物存續,但友善農田生態系的做法卻可能帶來農產減收、土地利用方式受限、衍生成本問題,珍稀動植物保育反而成爲農民負擔,因此農委會林務局利用「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將對生態系服務效益轉化成貨幣提供誘因,藉由每年2億的預算投入,期許石虎、草鴞、水獺水雉等4瀕危物種的野外族羣數量能穩定回升,明年正式上路。

臺灣透過法規劃設的自然保護區域佔全臺陸域面積約19.2%,加上153.8萬公頃國有林事業區(佔陸域面積42.5%),形成南北串連的中央山脈生態保育廊道,這也是近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如石虎、草鴞等棲地,因此透過國內政府部門民間組織跨域合作建構安全完整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臺灣近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分佈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淺山平原地區,也是最容易受到開發壓力工業化農業影響區域,其中石虎、草鴞、水雉首當其衝。林務局自100年開始針對貢寮梯田試辦生態服務給付先驅計劃,歷經長時間的經驗累積與成效評估後,終於綜整推出完整的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簡單來說就是「生態薪水」的概念

「生態服務給付」包含「瀕危物種生態服務給付」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兩大類別,「瀕危物種生態服務給付」針對石虎、草鴞、水獺、水雉4瀕危物種,只要農作者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鋏、毒餌措施,或是發現水獺及石虎等入侵後先通報,以及成立社區巡護監測等,將有3000至6萬元不等獎勵金。

「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的水梯田、水田陸上魚塭、國有林事業區外私有保安林依不同棲地樣態及保育標的分別訂出維護管理規範及給付基準,將有1萬元至3萬元不等獎勵。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爲期3年,每年編列預算2億,未來是否擴大辦理將視成效而定。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洪鴻智表示,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是在各界努力十多年才成功,「這是臺灣邁向生態保育大國最大的一塊拼圖。」他說,相較於臺灣深山的保育,農田與淺山將是更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