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案元兇是仙人掌桿菌?米酵菌酸? 北榮醫分析它可能性大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延燒,已累計2死。專家研判毒素可能爲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毒素,北榮醫師分析此次羣聚事件的臨牀嚴重度高,且食材和幾年前廣東羣聚事件同爲粿條,他認爲米酵菌酸此毒素是元兇的機會較大,最終結果仍須視相關食材細菌和毒素的檢驗結果,方能確認。

臺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智宇教授指出,米酵菌酸是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所產生,這種細菌喜歡生長在發酵後的米制品、玉米粉製品,故此類食物易受米酵菌酸此毒素所污染。

楊智宇說,2007年印尼的中爪哇地區,一種豆腐渣發酵後製成的當地傳統食物,受到此菌污染,造成30位民衆中毒,其中33%死亡。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一種玉米粉發酵後製成的當地傳統飲料,受到此菌污染,造成234位民衆中毒,其中32%死亡。

另外,2018、2020年曾在大陸廣東地區發生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羣聚事件,受污染的食物是粿條,死亡率高達3至5成。

楊智宇表示,米酵菌酸會造成人體肝、腎細胞的粒線體失能,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粒線體失能導致能量不足,造成細胞死亡。食用受米酵菌酸所污染的食物後,至症狀出現,從立即發病至數天不等,平均約16小時,初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嘔吐、虛弱等,嚴重者會肝細胞壞死、肝腎衰竭,併發昏迷、多重器官衰竭。

他說,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爲主,包括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適當抗生素。至於可維持粒線體功能的半胱氨酸是否有助於治療此症,目前尚處實驗階段。

楊智宇另提及,寶林茶室羣聚事件的民衆食用餐點是米制品,此食材與症狀類似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中毒,包含潛伏期很短及症狀如噁心、嘔吐等,但仙人掌桿菌的臨牀表現多爲輕症。

他說,國外曾報導仙人掌桿菌毒素cereulide導致肝腎衰竭、致死的個案,共同點均是在室溫放置不只隔夜、而是多日的不新鮮澱粉類食物,包含飯糰(rice ball)、義大利麪(spaghetti、pasta)、千層麪(lasagna)。

「國外這些仙人掌桿菌的嚴重個案,我認爲和菌量過大有關」,楊智宇提及國內曾有學校餐廳發生仙人掌桿菌中毒事件,留樣之餐點檢出仙人掌桿菌,但中毒師生均是輕症。

楊智宇說,寶林茶室羣聚事件的臨牀嚴重度高,且食材和幾年前的廣東羣聚事件同爲粿條,因此認爲米酵菌酸此毒素是元兇的機會較大,最終結果仍須視相關食材細菌和毒素的檢驗結果,方能確認。

居家須注意避免長時間在室溫存放易腐食材。至於在外用餐如何避免?楊智宇直言,若確認此事件是米酵菌酸所致,有賴衛生機關、店家自身把關。

北市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食物中毒事件。記者林俊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