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稅系列/報稅今天起跑! 2020報稅關鍵全攻略 一次掌握

報稅。(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5月1日是勞工的日子,同時也是開始報稅的日子,不過今年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不論是在報稅上、經濟衝擊上,政府也提出許多輕稅便民政策,因此2020報稅如何輕鬆、省荷包?《Ettday新聞雲》整理報稅全攻略,報稅關鍵民衆可以一次掌握。

4大新制上路 報稅時要選對

首先,民衆要先知道有哪些新的變動和法規,可以讓自己可以省稅、省荷包。今年總共有4項新制,是民衆必須要掌握的,包含新增長照扣除額,每人每年12萬元,嘉惠家中有需要照顧的長者、收入不高的家庭

薪資覈實減除(林若亞條款)上路,也就是原本報稅時,只能定額申報「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當成你的工作成本支出,而不許納稅人列舉自己的支出。這項規定遭到大法官會議認定違憲財政部因此增加了列舉支出的選擇,讓你報稅時可以2選一。

一種是20萬定額扣除,另一種是覈實減除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以及職業工具支出。

納稅人可以二選一,但若採取薪資覈實減除,每項支出扣抵上限不可超過薪資收入的3%且皆須附證明,所以一般受薪族,不太容易用滿20萬額度,這個方案對薪水高者較有利。

另外,基本生活費17.1萬元調高到17.5萬元,只要相較的扣除額總和未超過申報戶成員基本生活費的總和,就可以增加扣抵,對於家中成員多的家庭較爲有利。

以及同婚伴侶今年可以選擇合併報稅或者分開報稅,會計師也建議,合併報或者分開報稅差異並不大,除非同婚雙人薪資收入較低,大多靠儲蓄投資、利息生活者,再選擇分開計稅

▲報稅4大新制。(圖/KPMG提供)

鬆綁2項解釋令 扶養義務者大減壓

財政部近期發佈了兩項解釋令,讓揹負扶養義務的納稅義務人可以今年可以大爲減壓。其一是,納稅義務人可以扶養本人及其配偶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符合當年度所得額從不可超過8.8萬元,調整爲未超過公告該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者(17.5萬元);以及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身心障礙手冊者,或爲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病人。

其次是,放寬教育扣除額和幼兒學前扣除額可列報的對象,除了父母、隔代教養祖父母可以列報之外,監護登記者像是兄弟姊妹的子女也可以列報扣除。

▲財政部鬆綁扶養條件和監護人可申報教育學費扣除額與幼兒學前扣除額,扶養義務人壓力大減。(圖/pixabay)

輕稅政策 疫情衝擊的民衆、企業報稅都免擔心

今年報稅正逢新冠肺炎疫情仍然緊張的期間,不少民衆收入受到衝擊,有些甚至居家檢疫、隔離與治療當中,所以財政部在所得稅上申報上也有輕稅簡政的政策,讓民衆可以順利度過疫情期間的衝擊。

包含報稅期間延長爲2個月,報稅截止日到6月底,所以無法在5月底前報稅的民衆也不用擔心會被罰滯納金,只要在6月底前報稅即可;而染疫受到隔離治療的民衆,若無法在6月底順利報稅,只要病癒後20天內向國稅局提出證明,就可以補報,不用擔心遭罰。

此外,綜所稅申報,首批退稅提前到6月30日,只要民衆在6月1日前申報所得稅,採網路申報、稅額試算電話語音回報或者5月11日以前人工或二維條碼在國稅局申報,都可以提前在6月底拿到退稅款,不用等到7月底了。

即使疫情影響使得經濟有困難的民衆,也不用擔心,也可以向國稅局申請延繳或分期繳,不限金額最長可延繳1年、分期繳最多可分期36期(3年)

爲了體貼受疫情衝擊的民衆,紓困條例也通過,在疫情期間政府的依據紓困特別條例、傳染病防治法或其他法律發放的津貼、補貼、補助等,通通免所得稅,所以民衆不用擔心是否要今年申報還是明年申報。

企業方面,如果有首季有虧損經會技師簽證後,可以估算今年上半年的虧損,提前扣抵今年要申報2018年的未分配盈餘稅;如果今年真的虧損,所產生的虧損依據規定可以在10年內減除營所稅。

▲財政部延長報稅期且提前對稅,民衆資金運用更靈活。(圖/財政部提供)

報稅不忘防疫 到國稅局記得戴口罩量體溫

每年報稅首日,各地國稅局、分局及稽徵所都涌入許多民衆,遇到疫情期間,也容易人潮聚集、造成羣聚感染的風險,民衆可以透過線上取號的方式,瞭解排號的狀況,等到快輪到自己時再前往,避免人擠人也可減少等待時間;財政部也要求,民衆今年到國稅局臨櫃報稅,一定要配戴口罩,並且配合量體溫,如果未戴口罩,不僅無法順利完成報稅,而且還有可能遭處3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鍰。

所以,民衆今年報稅可以透過自然人憑證、已註冊健保卡、電子憑證、戶口名簿戶號+查詢碼、TAIWAN FidO行動身分識別(手機認證)網路報稅或採稅額試算回覆確認者,即可完成報稅。

財政部強調,今年也與四大超商(統一超商、全家、萊爾富、OK便利店)合作,透過超商的多媒體事務機(KIOSK)像是小七店內的ibon,利用已註冊的健保卡取得查詢碼,再到報稅網站以「戶口名簿戶號+查詢碼」進行網路報稅。

▼民衆透過在家網路報稅,最安心、輕鬆也最方便。(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