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種極度珍稀鳥類升爲“國寶”

日前,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正式公佈,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另有65種野生動物保護等級升爲“國家一級”。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北京地區鳥類中,青頭潛鴨、勺嘴鷸、東方白鸛、慄斑腹鵐和黃胸鵐等5種極度珍稀鳥類,首次進入《名錄》,並受到“跳級”保護,直接列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寶大熊貓爲同一保護等級。

北京5種極度珍稀鳥類首次進《名錄》

北青報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瞭解到,與1989年1月首次發佈的原《名錄》相比,新《名錄》主要有兩點變化。一是在原《名錄》所有物種均予以保留的基礎上,將豺、長江江豚等65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爲國家一級;熊猴、北山羊蟒蛇3種野生動物因種羣穩定、分佈較廣,由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爲國家二級。二是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青頭潛鴨、勺嘴鷸、東方白鸛、慄斑腹鵐和黃胸鵐等5種北京地區極度珍稀鳥類,首次進入《名錄》,並且直接跳過二級,被列爲“國家一級”。

據瞭解,進入《名錄》後,由於保護等級提升了,今後的保護資金科研項目研究力度等,都可以更多向這些物種傾斜。但是與此同時,進入《名錄》也意味着過去這些年其種羣數量岌岌可危。

例如,青頭潛鴨是一種深水鳥類,素有“鳥類大熊貓”之稱。2013年,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爲極危物種,2020年1月開展的青頭潛鴨越冬全國同步調查顯示,全國僅記錄到青頭潛鴨個體1500餘隻。近年來,北京僅在房山石河發現過青頭潛鴨。

“跳級”保護有利於提升執法威懾力

如此瀕危的野生動物,爲何現在才首次進入保護名錄?北青報記者瞭解到,上一版《名錄》發佈至今已有32年,除2003年和2020年分別將麝類穿山甲所有種調升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外,沒有進行系統更新。在此期間,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不少野生動物的種羣數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對《名錄》進行科學調整不僅十分必要,且極爲迫切。

以首次進入《名錄》的黃胸鵐爲例,其俗稱“禾花雀”。2004年以前,黃胸鵐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的等級還是“無危”,2017年便升爲“極危”,離“野外滅絕”只差一級。數量銳減的主因是,近年來它被人冠以“大補”的功效過度捕捉用以滿足口腹之慾。

“名錄更新,意義相當重大。”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些年來,針對東方白鸛等部分未列入名錄的珍稀動物,相關部門已按照國保一級的標準來開展執法和救助,但總歸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今後它們實現“跳級”保護,更有利於保護資金和項目的傾斜,在執法時也更有威懾力。

40種北京地區鳥類提升保護等級

在新名錄中,還有將近40種北京地區的鳥類保護等級得到了提升。鴻雁、闊嘴鷸、白斑軍艦鳥新增爲國家二級;白枕鶴黑臉琵鷺等鳥類的保護等級從國家二級晉升爲一級。此外,赤狐、貉、豹貓、狼等犬科動物也首次進入名錄,爲“國家二級”。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國相關部門將依法依規切實做好《名錄》調整後的各項實施工作,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依照《名錄》所列物種的自然分佈區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確保其種羣及棲息地安全,嚴防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及破壞棲息地行爲。

同時,嚴格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爲,堅決禁止濫食及非法交易野生動物活動。做好《名錄》調整的過渡銜接工作,依法規範獵捕、人工繁育、出售、購買、利用等活動,對已經合法從事相關物種人工繁育活動的單位個人做好指導、幫助,維護其合法權益

此外,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科學認知,發動公衆自覺抵制違法行爲,支持保護工作,形成共同保護的良好局面

文/本報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