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護歷史遺蹟 讓千年大運河煥發生機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於立霄)具有千年歷史運河北京段,橫跨京城七個區,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水源,經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終流入北運河

11月7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開幕,八大板塊31項主題活動漸次展開。系列活動在近10天裡陸續舉辦,將民衆的目光吸引到大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上,進而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良好氛圍。

北京正以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態度,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的歷史文化遺址進行整體保護和利用,讓千年運河煥發生機

近年來,北京在大運河沿線的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縣故城等9處遺址點取得重要考古發現,遺址類型包括閘、堤、橋、碼頭等運河水工遺存。小聖廟遺址則是大運河北京段首次考古發現的祭祀河神廟宇遺址,對研究漕運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在大運河沿線通州區發現的路縣故城遺址是典型的漢代縣城遺址,發掘出30餘座房址、10餘座窯址、140餘口水井、10餘條道路和1000餘座灰坑等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遺存,同時還發現了6000餘座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古代墓葬

文物專家介紹,路縣故城遺址的發現,把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2200年前的西漢初期,證明通州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北京還在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發現了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前的大運河故道,這成爲元、明、清三朝大運河漕運興衰的明證。

這些被髮掘的歷史遺蹟遺址都被因地制宜地保護起來,有的還以建設遺址公園的方式進行保護性展示。

前不久開工建設的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就選址在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內。該博物館集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四大功能爲一體,建成後將成爲綠蔭環抱、曲徑通幽、與遺址交相輝映的博物館。

“文物保護理念正從文物本體向周邊環境轉變。”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北京通過環境整治、考古發掘,進一步恢復遺產歷史環境,提升展示和闡釋能力,使公衆更好地感悟遺產的歷史格局,在感知文物之美中增強文化自信。

大運河沿線的衆多文物都進行了修繕和保護,上游重點打造白浮泉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實施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壁畫的保護計劃,修繕都龍王廟圍牆九龍碑亭等。在中游的萬壽寺,已修復古建築70餘座,爲萬壽寺、延慶寺、五塔寺集中連片保護創造了條件。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時各種物資順着大運河由南方運往京城,位於大運河下游的燃燈塔既是船伕心中的目標,也是大運河北端的標誌。燃燈塔始建於北周,爲八角形磚木結構,每椽端、仔角樑皆懸掛銅鈴2248枚,塔懸銅鈴之多爲世界之最

陳名傑說:“下一步,我們要幫助燃燈塔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把路縣故城、通州古城、漷縣古城共同打造成爲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

主辦方稱,大運河文化帶是穿城而過的線性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唯一串聯起首都核心區和副中心的文化帶。開展大運河文化節活動將有效增強城市區域間的文化連接,帶動城市文化氣氛不斷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