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大陸「龍應臺現象」歷久不衰

「她用文字創造了奇特的『龍應臺現象』,她的作品具柔軔的硬度,感動的力量和思考的鋒芒。她在完成自己夢想的同時,持續關切弱小者的夢想,其文字不動聲色地傳揚着普遍性價值觀。」

二○一○年盛夏,《南方週末》在北大校園舉行「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這家以開放言論著稱的大陸媒體,在向作家致敬時,推崇她是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實,她還是被大陸列爲「高敏感度」的臺灣作家。

從《野火集》到《大江大海》,龍應臺作品(包括難以計數盜版書)多年來席捲大陸,歷久不衰。

龍應臺的「標籤」,有作家、社會批評家教授,今年五月多了「文化部長」,依然還是大陸讀者議論關注的焦點人物

龍應臺與導演吳宇森姜文等「中國夢踐行者」當時在北大校園並肩而坐。姜文得知龍曾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曾問道:「怎麼沒去幫馬英九?」作家沉默不語。不過,兩年後,作家「帶着鋼盔」接掌了馬政府首任文化部長。

龍應臺以其批判文字,形塑她在大陸讀者心目中的獨特魅力。《南方人物週刊》反映了諸多讀者的好奇:批判黨國的作家,怎會在馬政府當官?但也有讀者對她當年邀請高行健莫言擔任駐市作家,莫不欽佩其銳利的鑑賞力

在大陸讀者羣心目中,龍應臺的作品經常與網路的「敏感詞」畫上等號。

她被禁止在大陸發行的作品,並沒有阻絕大陸讀者深度探索的動機。尤其,作家從政之後,臺灣作家與臺灣政治恩怨情仇連帶都成爲關注話題

「龍應臺現象」在網路社會的熱烈反映,更爲清晰可見。新浪微博就曾不斷出現打着龍應臺旗號山寨微博。作家就曾困擾地說:「資訊時代真是人類的大挑戰。是否每一個人都要接受訓練去判別文字以及思想的真僞?」

「作家當官」這是大陸媒體與讀者對龍應臺轉換跑道,「帶着鋼盔」從政的疑惑。通過陸媒的視窗,大陸讀者將可完整地看到一位批判作家,如何在政黨政治、政府運作過程,與體制融合、磨擦、衝突、妥協的「政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