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增至500餘種

本報訊記者 王斌)近年來,北京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爲野生動物營造了更好的棲息環境。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全市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已從1994年的461種增加到現在的500多種,北京已成世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之一。

3月3日,在第八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到來之際,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房山區牛口峪溼地公園放歸了三隻野生鳥類,分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北京市一級保護動物大斑啄木鳥、北京市二級保護動物翹鼻麻鴨。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史洋介紹,這三隻野生鳥均爲近期救護的。其中,黑鸛是牛口峪溼地公園的“土著居民。大年初一,公園工作人員發現它臊眉搭眼躲在湖邊,不願飛也不願動,便立即上報救護中心。經檢查發現,這隻黑鸛由於飢餓導致身體虛弱。經過半個多月的精心養護,恢復了精神頭,達到野外放歸標準

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了給野生動物營造更好的棲息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自2018年啓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開始,北京就提出要重塑城市生態環境,提升林地綠地的生態功能,突出“近自然”理念。例如,爲營建野生動物棲息地平原地塊每1000畝就要營建一處“本傑士堆”。

初見“本傑士堆”,一般人都會不理解:叫得這麼洋氣,其實不就是一堆爛木頭嗎?其具體做法爲:在林地裡挖一處1米到1.5米深的土坑,然後把石塊樹枝樹葉等堆在一起,並用摻有本土植物種子土壤進行填充。通常情況下,“本傑士堆”的地面高度在1米到2米,其外圍會種植薔薇等多刺植物作爲天然的保護屏障

雖然做法簡單,但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意義非凡。北青報記者瞭解到,“本傑士堆”中心的土壤讓本地植物茁壯生長,而外部的幹樹枝、石塊既可以讓小型野生動物在下面築巢,還能保護植物的根不被啃食,這樣“本傑士堆”就能持續不斷地爲食草動物提供新鮮食物,吸引動物在林地裡安家。下面的土坑“上寬下窄”,具備一定的梯度。冬天落葉發酵的時候,不同深度土壤層溫度也不一樣,越冬昆蟲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溫度需求的土壤空間蛙類幼體也可以在裡面安全越冬。除了“本傑士堆”,本市近年來在造林綠化過程中還注重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適度留野,結合雨洪蓄滯建設小微溼地,爲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隱蔽地,促進區域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維持。攝影/何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