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揪褐根病樹 花大錢仍有盲點

臺北市發生多起路樹倒塌、壓傷人車意外,北市公園處今年5月起在中山北路一段試辦光達監測,爲期200天,盼能減少樹倒意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北市近年有4人被傾倒的路樹砸傷,原因多爲樹木罹患褐根病,市府去年花費1769萬元防治,遭質疑花大錢,今年2月仍發生樹倒傷人事件,議員憂心檢測量能不足成爲「行人陷阱」,專家建議比照國外培養專業人力,擴大巡檢量能,北市府工務局這個月起試辦光達檢測,也承諾1個月內和動保處研議方案,強化犬隻搜查能量。

公園處統計,2019年至2023年間,有3808株樹患褐根病,2018年至今4人被砸傷。今年2月仁愛路4段人行道上的大榕樹就因傾倒壓到一旁百萬名車,還砸傷路過的82歲老婦人,3月敦化南路2段一棵樹木也無預警折腰。

公園處表示,巡檢人力最早只有16人,目前分成委外與府內人員,各12人,增加到一共24人巡察,再加上2只米格魯犬協助氣味判斷,1天執勤3小時、約可檢查36株樹。

民衆黨市議員陳宥丞昨指出,臺北市路樹9萬多株,公園樹木11萬株,現有人、犬的巡檢量能遠遠不足。

公園處說,今年起將再增加委外巡查人員8人增加巡查頻率;已訂定北市行道樹修剪計劃,這個月防汛期前列出重要路段逐步執行,盼將意外事件降至最低。

此外,這個月在中山北路一段做光達檢測示範區,測試多種方法監測樹木,後續會提出完整報告。中央分隔島、人行道路樹約60株,每3個月監測1次,80天內繳交監測初步成果、200天交出完整報告。

園藝工程隊長林晁嘉指出,光達分爲固定式光達是在定點掃描、手持式光達是背在人的身上行走掃描、車載式光達是車輛在移動時做掃描,3種都會試辦,量測樹木形變,監控樹木位移或傾斜程度、樹冠大小等,透過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外觀變化,再和之前量測做比對,確認樹木是否出現狀況。

臺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副理事長陳鴻楷表示,褐根病在亞熱帶國家較容易發生,除了初期較難辨別,中後期用肉眼就可以發現,日本、美國都有專門培訓相關人才,透過肉眼巡視快篩,發現有問題樹木進一步檢查,也能及早治療,避免傳染或蔓延,臺灣雖然有在巡檢但量體仍有限,建議比照培養類似專業人員,有效遏止褐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