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北投區歷史建築「蘭精廬」內有一幅水彩畫大師藍蔭鼎的壁畫,但卻沒有任何防護,任由壁畫在潮溼環境下逐年毀壞。(臺北市議員鍾佩玲研究室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市北投區歷史建築「蘭精廬」,內有一幅水彩畫家藍蔭鼎創作的壁畫,市議員鍾佩玲發現建物雖被列入歷史建築,但壁畫卻未以古物另案討論,任由珍貴文物在潮溼環境下逐年毀壞。北市文化局對此迴應,經討論決議壁畫是附屬在建物上,會當成歷史建築本體修護。
去年底被指定爲歷史建築的蘭精廬,位於北投區新生街5至9號的3棟建築物,日據時期是在草山地區溫泉產業發展的「尖帽峽別莊地」,與周邊草山行館興建的別墅建築,過去曾是美國駐華首任大使藍欽的住所,涵蓋日據、國民政府和美國在臺協會管理3階段歷史意義。
今年5月鍾佩玲發現,蘭精廬建物裡有一幅世界十大水彩畫家藍蔭鼎創作的壁畫,藍蔭鼎精妙筆觸勾勒出人物及動物,生動的農村生活即景令人神往,如此具文資價值潛力的作品,應視爲珍貴古物並妥善保存,但看到的狀況卻是牆面漏水、壁畫沒有任何防護,任由風吹日曬雨淋逐漸損壞。
經鍾佩玲揭露壁畫慘況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完成牆面與屋頂修復,並在壁畫上加裝壓克力外框,減緩壁畫繼續被侵蝕受損。
對此,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賴鬱雯迴應,經與文資委員討論,壁畫附屬在建築物上,不是單獨畫作,不再單獨給予文資身分,但一併當成歷史建物本體修護,另已要求陽管處年底前提出建物修復再利用計劃;陽管處副處長張順發說,正在蒐集資料研擬修復再利用計劃,待內容出爐將交給文化局文資委員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