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 買房多花30萬?有人戴頭盔看房

(原標題: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多花30萬?有人被迫戴頭盔看房)

想買房的你走進了一家售樓處。熱情的工作人員舉着托盤走到你身邊,托盤上放着三種不同的飲料。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他會替你考慮週末去哪娛樂,孩子在哪上學,怎樣付款“最划算”……

但他大概率不會告訴你,當你在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時,天花板上的攝像頭正在對你進行人臉識別。

“售樓處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殺傷力驚人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以“買房”加“人臉識別”爲關鍵詞在網上檢索,這樣的消息比比皆是。

南都記者調查中,多家售樓處承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更有房地產業內人士稱,“類似的系統每一個公司都有”。但專家提醒,未經消費者同意就抓拍其人臉照片涉嫌侵權,數據一旦泄露危害極大。

房企暗中鋪開人臉識別 有購房者戴頭盔看房

近期,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還有字幕:“爲保護個人信息,戴着頭盔去看房”。

網上流傳的“戴頭盔看房”視頻。圖自網絡

導致看房者出此奇招的,正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

房地產中介袁宇告訴南都記者,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宣傳,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爲“分銷渠道”,讓渠道幫忙招徠客戶

如果購房者是看了房企宣傳前來買房,叫做“自然到訪客戶”,說明房企的營銷費沒白花;如果購房者被渠道中介帶上門,就屬於“渠道客戶”,房企要給予中介一定的“好處費”,即提成佣金

過去,房企銷售與渠道中介搶客戶的“混戰”經常發生。而人臉識別,就是爲了幫助房企判斷某個購房者是什麼類型、是誰的客戶,佣金應該發給誰。

“現在基本上每個開發商都有這種人臉識別系統”,房企員工徐怡芳對南都記者說,如果沒有人臉識別,就會有很多“灰色地帶”。

舉例說,客戶A和客戶B一起來售樓處,銷售A接待了他們,但只有客戶A登記了信息。當客戶B再次上門時,是跟中介B一起來的。最後,客戶B通過中介B成交了。銷售A發現他接待過客戶B,會認爲這是他的客戶,銷售A和中介B就會產生爭執。

徐怡芳還提到,房企銷售和渠道中介的佣金不一樣,一些購房者會在自己到過售樓處後再去找中介。“中介會給他們一些優惠的甜頭,但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這一單的銷售成本就變高了,既花了營銷費,又多付了佣金。”

房地產中介程鑫認爲,除了房企,中介也能從人臉識別中受益。他告訴南都記者,人臉識別可以確定中介的首看時間、獲客數量。在中介首次帶客看房後,房企會爲中介機構提供兩到三個月的保護期。這期間即使有其他中介搶走客戶並簽約,也不會獲得佣金。

記者現場調查:就算戴口罩也會被“無感”抓拍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爲了滿足房企需求,多家公司推出了“人臉識別渠道風控”產品,且市場鋪得很大。

以深圳市明源雲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明源”)爲例,該公司在其官網宣稱,相關產品已覆蓋“80+”城市、“1100+”項目。佛山市大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邁”)則介紹,疫情發生後,看房者往往戴着口罩,但其系統在江門駿景灣集團-領峰項目上線一個月以來,識別率仍然高達97.77%。

明源公司官網上的產品介紹界面。圖自AI前哨站

近日,南都記者以購買產品爲由,聯繫上了明源公司銷售陳兵。據陳兵介紹,明源的人臉識別系統分爲軟、硬件兩部分,包括多家合作廠商:攝像頭等硬件跟曠視定製,算法與華爲合作,數據則緩存在阿里雲。

“我們做過測試,可以同時識別50個人,戴口罩也可以識別。”陳兵說,與傳統的安防視頻不同,系統可以識別並預測看房者的行動路徑,框選其必經路線,設置攝像頭進行抓拍。拍完後,系統還會自動選出一到兩張“最優照片”。

等看房者確定買房,用“人證一體機”進行身份驗證時,系統後臺就會將身份證信息綁定到此前的記錄上,“相當於人、人臉、手機號、所有來訪記錄進行比對”。

當記者以前述“戴頭盔看房”的視頻舉例,提出看房者可能有隱私顧慮時,陳兵表示,人臉識別攝像頭和監控攝像頭的外觀一樣,可以全程“無感”抓拍。“他們是不知道的,之前確實聽說過相關的案例,但是現在慢慢沒有了。”

爲了體驗無感抓拍的效果,南都記者假裝看房,來到了北京市大興區的中國鐵建·國際公館(下稱“鐵建”)售樓處。這裡正在使用明源的產品。

在一個小時的體驗中,南都記者看到了多個標着“曠視”字樣的攝像頭,一樓有三個,二樓樣板間區域至少有兩個。但無論是在售樓處門口還是樓內,攝像頭處均無人臉識別提示,銷售人員也並沒有提及人臉識別。

鐵建售樓處內部標着“曠視”字樣的攝像頭。圖自AI前哨站。

記者全程戴口罩完成“看房”後,陳兵詢問了記者當天的衣服顏色,很快找其同事調出了四張抓拍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成功拍到了記者,有一張甚至是記者在售樓處外張望的照片,右上角的時間標記精確到秒。

人臉識別系統抓拍到了記者在售樓處外張望。圖自AI前哨站。

爲了更全面地展示系統功能,陳兵又展示了另一個項目的後臺截圖。

截圖顯示,戴口罩的陳兵在33分鐘內被抓拍到三次,每一次抓拍的時間、照片、“人證一體機”拍攝的對比底圖及“人臉相似度”均列在其中。

此外,系統還有“查看短視頻”的功能,其中一個視頻展示了陳兵從畫面外走進售樓處門口的全過程。

人臉識別系統後臺的截圖。圖自AI前哨站。

一張臉關係到幾十萬元?信息不透明導致糾紛不斷

在房地產從業者看來,人臉識別好處多多。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其中暗藏貓膩。

“一般人對類似人臉識別這樣的高科技運用,大概都是一種‘用就用了唄’的無所謂態度。不過,當人臉識別和購房優惠掛鉤,一張臉算下來有好幾十萬的折扣時,恐怕沒人能夠淡定了吧?”房地產自媒體“重慶地產news”這段話,道出了其中玄機。

在去年底發佈的一篇文章中,該自媒體稱,某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購房優惠,只要購房者第一次到訪項目並當場下單,各種折扣算下來可以少花30萬元。但購房者必須是第一次到訪,或者說此前沒有被攝像頭拍到過。

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貨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臉識別之後,就等於將消費者“一拍定終身”。

“戴頭盔看房”的極端案例由此而來。但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知曉人臉識別的存在,因此與房企、中介產生糾紛。

一位房產中介發佈視頻稱,購房者“買多了幾十萬”。圖自網絡。

“售樓處在不告知本人,未經授權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私下識別獲取人臉生物信息,這種違法行爲嚴重損害了本人個人生物信息安全。”今年8月,有網友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投訴稱,天津“XX文苑新房售樓處”擅自採集了他的人臉信息。

原來,一個月前,這位網友通過中介購買了XX文苑的一套房屋。但在8月4日,他被售樓處告知,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曾經識別到與他相似的人獨自看房,因此他屬於自然到訪客戶,不屬於中介渠道客戶,不能享受渠道優惠。

“僅通過未經本人授權的人臉識別對比,售樓處就單方面霸王條款認定本人曾來過售樓處,爲售樓處自訪客戶,嚴重損害本人購房利益。”這位網友說,在多次交涉中,售樓處均“態度惡劣”,他投訴無門,“十分困擾”。

之後,天津市河西區政府反饋稱,該事件“屬於合同糾紛,建議市民到法院自訴解決”。對於網友提到的售樓處“侵權私自獲取人臉信息”的行爲,河西區政府並未迴應。

網友認爲,售樓處獲取其人臉信息的問題也需要處理。圖自人民網。

這位天津網友的遭遇並非孤例。在各個網絡社區內,均有網友反映類似問題。

一位知乎網友提到,她的老公曾經陪朋友去看房,沒有主動留下任何信息。今年兩口子自己買房,找的是中介,也談好了“返點”。但他們交完首付後,中介說,兩人被人臉識別系統鎖定到了此前接待朋友的銷售身上,不屬於他的客戶,也就無法返點。

專家:無感抓拍不合規,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

所謂的人臉識別渠道風控產品,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無感抓拍:陳兵在向記者推銷時,多次提到這一點,並稱這會提高客戶的體驗。

售樓處的人臉數據會被保存多久?陳兵稱,人臉數據、手機號碼“都是永久保存的”,但房企內部一般只對指定的管理層開放數據查看權限。

在實地體驗“無感抓拍”後,記者以看房者身份致電鐵建售樓處,詢問人臉識別情況。工作人員承認了系統的存在,但辯稱售樓處沒有隱瞞客戶,“一進門的位置就有攝像頭”——她認爲,看房者看到了攝像頭,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人臉會被抓拍。只有確定成交的看房者,纔會被要求輸入身份證等更具體的個人信息。

然而,當記者要求刪除人臉圖片時,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集團覈對信息時發現錄像缺失,“有的領導肯定會挨說,可能會有相應的處罰”。因此,她拒絕了記者的要求,並坦言短期內相關信息不會被刪除。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房企和技術企業,對於數據存儲期限的說法並不一樣。在探訪鐵建後,南都記者又以看房者身份致電萬科和保利旗下的部分售樓處,多個銷售表示確有人臉識別系統。一位銷售說,渠道客戶的人臉數據會保存一個月,自然到訪客戶的數據則會永久保存,無法刪除。

產品與明源類似的大邁相關工作人員則表示,人臉照片會在雲端存儲一年。

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對看房者無感抓拍,是否侵權?

《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有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下稱“規範”),提供了更加詳細的操作指南: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多位專家表示,售樓處工作人員所謂“購房者看到攝像頭就等於知道被抓拍人臉”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

App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認爲,主打“無感”的個人信息收集和處理行爲,存在明顯的合規問題:既沒有單獨向看房者告知收集、使用其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也沒有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此外,人臉識別將看房者區分爲不同類型,給予不同的優惠力度,還有“價格和服務歧視”的嫌疑。

在他看來,售樓處完全可以採取更透明的方式:工作人員在看房者進入售樓處之前就告知人臉識別的存在及其用途,讓看房者自主作出選擇。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指出,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保護用戶權益,因此使用該系統的正當性、必要性令人懷疑。直接將看房者人臉照片上傳雲端的做法,也會帶來較高的安全風險。

“目前國家正在制定的人臉識別數據安全標準,對數據的存儲、傳輸、銷燬有嚴格要求。相關企業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永久存儲數據有必要嗎?是否與用戶達成約定?”左曉棟指出,在房屋銷售的場景下,看房者的人臉信息會關聯其他個人信息,相關數據一旦泄露,危害極大。

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作人熊定中認爲,售樓處的無感抓拍,已侵犯了看房者的個人信息權益,“侵權行爲與侵權結果非常明顯”,值得探討的是有哪些侵權主體。

“售樓處的組織方肯定是侵權行爲的第一責任人。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人臉識別的技術提供方是否侵權。我個人認爲要重點關注技術提供方的主觀故意和過錯問題。雖然他們在出售產品和技術的時候不一定知道最終用在何處,但他們具有法定義務去審覈接收方是否盡到了合理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自己的行爲是否在幫助接收方共同侵權。”熊定中說。

左曉棟建議,任何機構與企業應該慎重使用人臉識別系統,使用前需要仔細評估其正當性、必要性、安全性。“用戶擁有知情權。如確需使用,應當徵得用戶同意。”

(袁宇、程鑫、徐怡芳、陳兵均爲化名)

購房者怕被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