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葉國俊》誰是「最偉大的臺灣人」

李國鼎坐者左一)與同爲中英庚款第二批公費生唐培經、伍啓元周鴻經等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巨庭合影。(網路圖片)

近幾年國內有不少歷任總統聲望,或是民主化後歷任總統評價之類的調查,可見媒體與國人目光仍偏好聚焦於幾位頂級政治明星。不過如果真想月旦人物,仿效十多年前歐美各國曾進行的「最偉大的X國人」票選,或許纔是個鑑往知來,讓人民好好回想我們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應歸功於哪些偉人,分別在教科文政經社等領域無私無我的奉獻。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想,是因爲這周同仁因事無法參加在李國鼎故居,爲一些來訪中學生朋友們所舉辦的小演講,年輕(超過五十歲)如我者只好上場代打。說自己年輕不過是討打臉,但只要讀讀李前資政所着《我的求知過程經驗》,或是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出版《我的臺灣經驗》這部口述歷史,就會發現他爲臺灣經濟發展奠基的許多重要事業與貢獻,早已完成且又影響深遠:包括民國42年起任職經濟安定委員會,推動工業化、進口替代賦稅改革;47年調入美援會代表政府管理外援用途;49年提出財經發展19點措施,研擬不依賴外援自力更生的發展目標,於是乎下半年有了《獎勵投資條例》這項影響深遠的法律。而民國52年經合改組後,自任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召集人,賡續排除包括土地取得與稅捐等影響投資與資本累積的種種障礙。自此國內土地利用效率都市化程度提升,決定了往後廿年臺灣經濟持續進步,完全不受第一次能源危機、退出聯大、美援停止及與美斷交等重大負面衝擊影響。即使是58年轉任財政部長的稅改,如筆者這樣的中年人也纔出生不久;而65年起近12年時間,接任政務委員並受命督導「應用科技研究發展小組」,在既有工業化基礎上,開展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光電科技產業。於此同時像我這樣的一代人,在安定環境庇廕下,正從國小低年級平穩地讀到大學。如今忽忽已知天命,居然聽聞美、日、德諸先進國聯合要求臺灣增產半導體因應全球產業迫切需要,我國至此可謂終於達成他數十年前念茲在茲的自力更生與平等互惠。世界只有一個臺灣,這樣獨特且成功的發展模式絕非來自浮誇內宣,必也是獨特遠見所引導的長期規劃投入所致。

早已有許多衷心感謝李前資政的文字,但作爲臺灣經濟起飛的關鍵人物,他不斷強調身爲國立大學畢業生公費留學生,如何受到當時國家領導人與總統的感召,自民國26年放棄劍橋大學優渥待遇學業共赴國難,至臺灣經濟最關鍵的1940-1950年代,投入工業發展冀使國家得以自食其力(《我的求知過程和經驗》第10、21頁)。我想引領的人與受感召的人,都應令深受其恩惠感念,思考如何給予較爲公道的評價,不因年代久遠或政治因素而偏頗磨滅。

行藏在我謗譽由人,如果能有個「最偉大的臺灣人」票選活動,不知李前資政與當時那位引領他的人能排第幾?但歐美各國票選範圍是有史以來的人物,這表示我們投票時,必須以跨越時空客觀平衡的回顧省思能力,確認我們的過去、目前在哪兒,以及將往何處去。

(作者爲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