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張鬱柏》政府不該臨渴掘井和求神祈雨

水利署爲因應苗栗水庫缺水,緊急調派2部RO級淨水設施進駐竹南水資源處理中心(謝明俊攝)

2020年臺灣創下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許多水庫因此沒有足夠的雨水進帳。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的資料顯示,2021年3月初,全臺灣21座水庫當中有17座的水量低於50%,尤其中南部地區多數水庫的存量預測剩餘天數僅餘60天左右,民衆必須有面臨無水可用的準備。

有鑑於供水吃緊,新竹、苗栗及臺中地區已實行全日自來水減壓限水措施,面對如此嚴重的民生問題,政府卻仍然不制訂積極的「開源節流用水政策。先有經濟部長提出在科學園區或工業區「鑿井取水」的構想,後有農田水利署請託大甲鎮瀾宮舉辦「祈雨法會」。前者會使地層下陷、土壤液化鹽鹼化,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後者雖或有安撫民心之功能,但政府自己請託民間宗教團體舉辦宗教儀式,恐怕有違憲法上的「政教分離」原則,況且政府的職責應爲提出實質因應對策,而非將解方單純繫於神明之手。

本文認爲政府消極地不提出實質辦法來解決缺水問題,實不恰當。至於如何解決臺灣缺水的窘境?有論者主張政府應當積極興建「污水暨再生水廠」,推動污水回收再利用的三級節流機制,讓每日排放的百萬噸廢水先經過污水廠的二級處理,再經過再生水廠的三級處理,以建立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亦有論者主張要興建「海水淡化廠」,透過淡化海水來達到開源的效果,然而此制的成本卻相對地高。一來需要徵收大量土地,恐會造成政府與民爭地困境;二來需要大量用電,會導致經濟成本快速增加;三來海水淡化後剩下的高鹽度滷水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海水淡化的機制仍然不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目前多爲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國家所採行,因爲該地區的降水量少,且國家資本雄厚,因此可以選擇此高成本的取水措施,但仍舊是不得不的辦法。

再有論者主張政府應當積極「改善農業灌溉系統效率」以節省農業用水。此構思其實是各國皆努力推行的政策,包括積極研發自動灌溉系統,落實精準用水,避免無謂的水資源浪費。其中,以色列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鏡,以色列的年均降雨量只有約300公釐,不到臺灣的1/8,卻透過運用科技來有效用水,輔以極低的水管線路漏水率,不僅達成了水資源自給自足的目標,更創造每年約180億的農業產值。

反觀臺灣的年均降雨量有約2500公釐,是全球年均降雨量的2.5倍之多,卻時常有缺水的危機。河川短促流急、流域面積小,導致留水不易,或是中南部的降雨分佈不均,導致夏雨冬幹,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先天困境,因此後天的開源節流用水政策不容我們忽視。

本文認爲積極建置「智慧用水」以精準管制每滴水的使用,輔以全面的水管線路汰換措施以「降低漏水率」,再建置污水淨化場以建立「水資源再利用循環機制」,並適當地「調漲水價」以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最後責成各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讓企業將補貼用水所得到的利益回饋給社會,除了要將企業所得一部份用作投資綠色能源的發展,更應該建置園區的自給自足水循環系統,如此方能保民生與企業的用水無虞

不論讀者較認同哪個開源節流用水方案,都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生態的鑿井政策爲優先,更不應該單純寄託於神明的恩惠而毫無積極行動。天助自助者,你政府該努力不努力,神明如何幫助你?

我們出門時總習慣帶着傘以因應突然的降雨,這樣的行爲其實反映了臺灣的降雨是多且連續的,然而大自然賜與我們足夠的降水,卻使我們忽略了水資源的珍貴,導致每年都在爲缺水所苦。當政府在用電和用水等重要的民生能源政策上,無法有積極的作爲時,難道只能選擇犧牲環境或辦幾祈雨法會,來解全民之渴嗎?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法律系雙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