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龍/臺灣自制武器後能否少交「保護費」?

▲蔡政府百日執政,傳出購買3億美元的美國武器。(圖/資料照)

文/畢殿龍大陸評論員

英文政府百日執政以來,就傳出要購買3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似乎對已經買過和未來能夠買到的外國武器仍然不放心,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爲強調和實質性推動武器的自我研發製造。購買和製造武器之間如何平衡?這是讓臺灣在傾全力軍備競賽之下變得更安全,還是讓民衆在購買和製造武器的悖論之下,背上更沉重的包袱?蔡英文政府日前宣佈購買3億美元武器,也許是新單也許是以往軍購合同的延續。但臺灣朝野都心知肚明,完成這些新舊合同,都是在向美國繳納一份政黨輪替後的保護費。這份保護費交不出去、或「大哥」收得不爽快,臺灣當局都會沒有安全感。臺灣的軍購天價費用很多充當了單純的保護費效用,「大哥」給你什麼武器你都得毫無怨言地接受,過程中儘管也能夠談來談去地表示一下自己存在感和尊嚴,但最終的結果還是,無論自己多不滿意,賣給自己什麼武器,軍費總額是要足額支付的。

由於此種原因,「大哥」給的武器,要麼是被淘汰的,要麼是使用起來根本不趁手或者是不夠用。事實上美國即便沒有大陸的強烈抗議和反制,也不會賣給臺灣足夠數量和先進的武器:小弟有了足夠先進的武器,就會降低對美國的依賴甚至是壯膽之後,製造出「大哥」也不想插手的麻煩事;以臺灣目前的情勢,賣給臺灣先進的武器,等於間接提供給了大陸。臺灣自行研發製造武器,如果馬英九時代還是,既委婉表示對「大哥」給的東西不滿,又嚇唬對方:「我自己造的出來,就不要買你的了」的話;那麼,蔡英文時代則就像是陳水扁時代「決戰境外」那樣是認真的了。蔡英文不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不放棄「臺獨黨綱」,具體政策架構上,去中國化和獻媚美日,疏離大陸,兩岸各種形式的對抗衝突都可能發生。蔡英文和民進黨自己就能夠感到自己現在和未來要做的事情,必然會激怒大陸,遭致武力打擊的機率比馬英九時代成幾何倍數地增加。從「大哥」手裡買武器靠不住,就得自己打造一些趁手的兵器,讓自己橫衝直撞時候膽子大一些。

▲蔡英文出席三軍五校聯合畢業典禮。(圖/記者李毓康攝)

關鍵的問題來了,臺灣自己研發製造武器技術上能夠超越美國嗎?數量上能夠滿足使用嗎?自己研發和製造的武器花費大量軍費,是否就可以大量減少從「大哥」手裡購買武器了?,換句話說:能不能少交點「保護費」?以臺灣目前的人力財力,除非美國直接提供給臺灣現成的軍備製造技術,否則要一上來就先進過美國是不可能的。也許臺灣不需要系統化自己的軍工製造業,僅僅在艦船潛艇飛彈戰車等方面集中突破。但是,不要說大陸沒有給臺灣能夠發展自制更多威脅到自身安全的嚇阻武器足夠的時間,即便臺灣個別武器製造,短期內能夠勉強達到自己的標準,但要說靠自己製造出足夠數量和先進的武器,來獲得和大陸對抗的安全感仍然是不可得的。退一步講,如果將購買美國武器的錢拿出一多半來自我研發製造武器行得通的話,能不能讓自己更安全暫且不論,但卻可以促進和提升臺灣的研發和製造能力,更能增加就業機會。事實上如上所述,臺灣自行研發和製造武器花再多錢,也不能剋扣給「大哥」的保護費。如此,臺灣只能夠大幅度增加軍費才能夠滿足「保護費」和武器自行研發和製造的需要。臺灣購買更多的美國武器和花費更多資源研發製造更多的不對稱和嚇阻武器,除了無限制、無限期增加臺灣民衆的負擔,「大哥」那麼多先進武器和承諾都不能給臺灣安全感,臺灣自己研發和製造武器也僅是走夜路吹口哨自我壯壯膽罷了:像能夠從美國購買到更多武器不能讓自己更安全一樣,自制武器與美國現有武器相比,再多,再先進,也僅僅讓兩岸開戰時,打得更慘烈一些,結果仍然是不會改變的。

而購買或自制更多自以爲有了挑戰中國大陸底線的武器,實戰中很可能不堪一擊。反而不如少一些武器,多一些智慧更安全。不搞臺獨,更多的武器沒有用;搞臺獨,再多的武器和再多的保護費都不夠用,都不能給自己安全感。看來,今後蔡英文政府拿捏給「大哥」繳納保護費和斥資研發製造武器之間的平衡點,還真的要傷心勞神一番了。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本文爲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