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國華裔大使 憶一戰華工血淚

今年是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中國雖然晚至1917年參戰,但1916年開始陸續輸出14萬華工,其中約2000人死後安葬在法國比利時各地,留下華人在一戰時的血淚歷史

出身外交世家的魏崇明,祖父魏宸組曾任中華民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公使,還是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成員之一。

在比利時出生、長大的魏崇明,繼承祖父衣鉢,考取比利時外交部,曾出任比利時駐南韓大使,是比利時史上唯一一位華裔背景的大使,去年才退休。

會對一戰華工開始感興趣,魏崇明笑說,真的是因緣際會。他在2010年時曾到伊波(Ieper)的一戰紀念博物館參觀,發現裡頭有許多原屬於華工的物品,也有一些關於華工當時在比利時工作的介紹,他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也讓他興起研究念頭

過去幾年來,魏崇明走遍法國與比利時各地的華工墓園。他說,這批約14萬人的華工,約10萬人是英軍聘僱,另外的4萬人則隸屬法軍,另外還有約500多名的學生翻譯。

魏崇明說,這14萬華工多半來自山東,英、法在中國的代表在當地嚴選精壯的年輕男性歐洲大陸協助英、法作戰。不過,華工並未真正參戰,多半是擔任後勤工作,因此死傷遠低於其他外籍兵團

根據統計,約2000華工死後下葬在法國與比利時等地,其中,比利時約有100人多半是和其他外國軍人一起安葬在一戰軍公墓

魏崇明研究發現,這些華工的生活條件其實並沒有預期中的差,雖然每天工時超過10小時,一天也只有2餐,每天1到3法郎薪資也遠低於英軍的最低等士兵,但比起當時中國已經好很多。

此外,雖然因爲戰爭發餉不是很按時,但因爲華工多半不是在戰爭第一線,吃、住環境都不算太差,碰上中國傳統節慶還能放假1天。10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