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統計部門的天職

近期政府統計分析經常出現創新高,四小龍第一,超越日本等等。以上週經濟部發布的「108年積體電路產值可望再創新高」爲例,事實上,除了經濟衰退的年代,積體電路產值一直是年年創新高的,如此強調反倒是畫蛇添足了。

看看近期政府統計部門談話,多是樂觀的好消息,又是超越日本了,又是四小龍第一了,又是創歷年新高了,又是上看數千億了,這些數字固然不假,然而於總統大選的此刻盡挑這些數據發佈,創造語境上的景氣好轉,實非所宜。再者,長期追求「統計中立性」的統計部門,此刻不中立,更待何時?

二十年前統計部門也有不少分析,而這些分析通常是具有前瞻政策建議的,例如從中央政府債息支出大幅成長,提醒政府撙節支出;從薪資統計分佈失衡建議加速公營事業民營化;從勞參率低於日、韓對當局示警人力未妥適開發與利用

1993年主計處臺韓經濟概況比較」直指韓國經濟表現已優於我國,人均所得也有迎頭趕上之勢,此外,六年來韓國投資率35%、臺灣22%,臺灣遠低於南韓,主計處示警臺灣已出現投資動能不足,超額儲蓄過多的危機

當年的主計處也就是今天的主計總處,三、四局專責國家統計,每週發佈兩、三篇重要國情統計通報,這個通報不會只是不痛不癢的現況描述,它總是針對社會、經濟現況提出詳實統計,然後進行政策建言,這分通報偶爾也會推崇臺灣的經濟表現,但用詞穩重,絕不浮誇。

例如1998年金融風暴橫掃亞洲,臺灣受創較淺,在一篇名爲「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概況」的通報裡,也只引述亞洲華爾街日報讚揚臺灣是「黑暗亞洲的星光」。事實上,當年國際機構預測臺灣經濟成長遙遙領先韓、港、星,是四小龍之首,但這分通報未置一詞。

想想昔日,看看現在,統計部門該好好反省一下,到底統計部門的天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