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謠言傷害市場 人行澄清制止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針對「4月1日起降準」謠言致函大陸公安機關調查人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也發出一則分析直指近年來金融市場上出現的虛假資訊編造傳播事件並不在少數,一條短消息就能造成市場驟然震盪,應高度重視。

這起事件,源自於3月29日傍晚,一則假冒新華社記者發佈的「4月1日起降準」的訊息微信羣組流傳,不久後人民銀行出面澄清,指出該消息不實,要阻止謠言繼續擴散。

金融時報舉證,以2013年6月錢荒、2015年股災期間市場傳言混亂爲例,越是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越能看到各種謠言推波助瀾,加劇市場恐慌,導致投資人在市場上互相踩踏。即便最終被證實傳言只是謠言,但一部分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已損失慘重,更有甚者,傳言已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惟造謠者或已從中漁利,趁機撈了一把。

近年來大陸證券市場時也常爆出不實消息,如今公開散播重大政策的假訊息,與自媒體風行有絕對關係。不過背後反映出來的是,大陸投資者亦缺乏判斷力,以及監管單位監管仍不到位,使得散佈者無視於法律權威性。

金融時報這篇分析就指出,「自媒體有追求熱度流量的偏好,也常常帶有自娛自樂的善意。」以29日這一則來自「新華社權威資訊」的假消息而言,有些人是以「編造這則謠言的人可能是想炒作價格,趁機出貨」看待,也有人說,「這不過是4月1日愚人節前的一個玩笑而已。」

而根據大陸《證券法》,其中明訂嚴禁其國家公務員、媒體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擾亂證券市場。也禁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等工作的人員在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資訊誤導。假使此類行爲造成嚴重後果,便構成犯罪,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大陸《刑法》對因編造並且傳播影響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訂有明確罰則。可說在這些留言的背後,可看出造謠者及接收者完全沒有一種法律觀念,並未意識到即使是開個玩笑,也需要承擔開玩笑的法律後果。

任何利空消息,均讓市場猶如驚弓之鳥。近年來在大陸股市讓人最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2018年10月29日,市場傳出有5檔國家隊基金已被贖回至不足人民幣(下同)2億元,可能進入清盤程序,果然撼動市場,中國證監會收盤後立刻闢謠,強調相關機構持有的股票非但未減持,反而有所增加。證監會並表示,不僅如此,由官方主導、保險資金成立的大陸首檔股票質押風險專項產品,規模達200億元,表態有意爲救市加碼

今年初,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纔剛履新兩天,也有一則消息是爲他量身打造。1月29日,陸股受「新任證監會主席召開記者招待會,將完善做空機制、重啓對衝機制」的傳言影響,盤中一度快速跳水,股指大幅下跌;午間,證監會出面公開表示純屬謠言,股指跌幅才收窄,大盤探底回升,走出V形反轉行情。

一則短文驚擾A股大幅波動,當時不少專家就提出警告,大陸散戶在股票分析及政策理解上仍十分不成熟之外,大陸監管單位應有更積極的作爲以應對。專家表示,闢謠之後大盤雖跌幅縮窄,指數雖有所回升,但問題的嚴重性並不止於此,因爲謠言屢屢得逞,不止是對廣大的投資者,對陸股本身,也已造成很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