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雜誌 走出兩廳院接地氣

創刊近30年的《PAR表演藝術雜誌》第三度改版,將打破以往報導場館節目內容作法發展更多藝術和大衆相關的議題左爲國家兩廳藝術總監劉怡汝,右爲客座總編輯江家華。(李欣恬攝)

打破藝文雜誌長年來的小衆報導,創刊28年的《PAR表演藝術雜誌》,將以新面貌面對讀者。總編輯江家華表示,新版將發展有趣專題,找到和廣大讀者的連結。

江家華表示,在數位時代民衆取得資訊相對來得快速又方便,紙本應該提供讀者更有趣、更深度的內容,「像是偶戲表演,過去有不少報導,但大都談論節目內容,新一期有篇報導介紹偶戲,從職人角度出發,原來制偶師,也要有身體訓練,才能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偶,這是過去較少探討的面向。」

關於表演藝術界跨界製作,江家華表示,跨界在現代,已不單單只是不同領域合作,若能挖出創作者合作背後,更爲深度的人物故事和連結,會更有意思。江家華舉例,如編舞家布拉瑞揚金曲歌手阿爆,兩人是表兄妹,「但他們兩個人以前不太熟,是布拉瑞揚回到臺東部落創作,才又開始有了交集,我們從他們的生活故事談起,就不單單是談論音樂舞蹈之間的跨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每期還會邀請漫畫家,欣賞一場表演,透過漫畫手法,呈現看錶演後的感想,江家華表示,這同樣是一種跨界的轉譯。

改版後第一期以「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爲企劃主題,封面設計成一張入場券單元規劃以劇場演出的上半場下半場安可區隔,就像走進一座紙本的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