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漲五成!45年前的衛生紙之亂 蔣經國孫運璿怎麼解危?

臺灣在45年前就出現過「衛生紙漲價危機」,時任行政院蔣經國推動一系列政策化解。(圖/東森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近日因衛生紙「醞釀漲價」,竟然引起民衆瘋狂囤貨的風潮,造成許多大賣場內的衛生紙銷售一空。事實上,這不是臺灣第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45年前國際上出現石油危機,導致臺灣物價飆漲,小小衛生紙也成爲帶頭漲價的關鍵用品,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與經濟部長孫運璿祭出各種措施,展開抗漲行動。

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爲了打擊對手以色列以及支持國家,宣佈石油禁運,當年原油的價格從一桶不到3美元漲到12美元,連帶民生用品的價格也大幅調漲,稱爲「第一次石油危機」。蔣經國在當年1月就頒佈了《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同年6月就提出了「穩定物價十一項措施」。

當時,蔣經國發現上漲的物價對於許多軍公教人員與低收入家庭產生衝擊,提出運用財政及金融政策,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減少政府支出、公用事業年內不漲價等,另外,還要加強物資調節,規定進口的小麥和黃豆由政府平價供應,設置「平準基金」貼補差額。其中,像是麪粉、黃豆油、豬肉棉紗、水泥、鋼筋等等15項民生用品,都實施價格限制,物價不得超過政府規定,否則取締。

▲衛生紙喊漲,賣場被搶空。(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不過,到了9月,物價仍然持續上漲,由日常生活中有最大需求的衛生紙帶頭,毛巾內衣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文具等物品,售價都大漲二到五成。以衛生紙爲例,當時的舒潔衛生紙批發價每箱390元漲到460元,零售價由10塊漲到14塊,最便宜的金貓牌衛生紙,零售價也從每包6元漲到7元5角。當時國貿局爲了穩定物價,從10月初開始全面開放日用品進口。

在一波「漲聲」之中,民間婦女團體也發起「少買少用」運動,呼籲不要盲目搶購,讓主婦們瞭解,物價上漲只是不法商人藉故哄擡而已,全國商業總會、臺灣省商會臺北市商業會等一百多個工商團體則是開了穩定物價座談會,並簽訂不哄擡價格的自律公約。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則在10月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根據調查國內生產能力毫無問題,這波漲價主要是「心理因素」,少數投機份子哄擡價格,以及部份消費者誤聽謠言,盲目搶購囤貨所造成。

蔣經國在10月9日於立法院表示,「囤積居奇是趁火打劫的行爲,危害國家社會,也危害民衆利益,政府絕不容許這種現象存在」。他提到,日用品漲價「人爲因素大於經濟因素」,政府已經掌握大量物資,可以充分供應民衆今年甚至明年的需求。

▲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圖/維基百科)到了10中,蔣經國在行政院會作出四項決定,第一,必要時取消限制設廠之一切措施;第二,出口之日用品,如國內缺貨者,立刻停止出口;第三,日用品開放進口,對採購地區不加限制,最後是,原8日已公佈的協議價格若有偏高情形,工業局將就其成本及利潤詳細調查與調整。

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到了10月下旬,物價逐漸回覆平穩。11月12日,蔣經國以國民黨從政黨員的身份在國民黨四中全會提出行政工作口頭報告,他提到,忽略了小的問題,就會成爲大的問題,例如,「自今年6月起,政府努力採取各種平抑物價的措施,到了9月底,發生了日用品漲價的問題,而日用品的漲風,誰也沒想到是由價錢最便宜的衛生紙所引發出來的」。

針對目前全臺延燒的衛生紙漲價風波公平交易委員會今天(27日)邀業者喝咖啡,處長張恩生表示,以目前市場情況是透過媒體傳達出漲價訊息並造成搶購,絕對、可能、已經觸犯聯合行爲了。而對此,公平會已經啓動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力、密度來調查,要了解市場狀況及發展情勢

有專家就指出,由於民衆有「預期心理」認爲衛生紙會漲價,纔會引發滾雪球效應,即使原本沒有想搶購衛生紙的民衆,但在看到別人在拚命搶購衛生紙時,心裡就會有「不跟着搶會買不到」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