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戲出年畫”

戲出年畫曾經是深受百姓喜愛的節慶裝飾品。

“畫中要有戲,百觀纔不膩。”伴隨清代戲曲文化的繁榮發展,戲曲藝術成爲大衆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年畫中亦隨之出現了大量以戲曲劇目題材作品,因一個獨立劇目叫“出”,故這類年畫被稱爲“戲出年畫”。戲出年畫着力表現戲臺上的角色形象及劇目情節,民間畫師多爲戲迷,經常會親臨現場觀戲描摹,往往將戲臺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於畫面上。畫中人物扮相、功架舞臺上幾無二致。戲出年畫相當於把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舞臺演出轉化爲可長久欣賞的平面藝術,尋常百姓將之張貼於家中,睹其形如聞其聲,足不出戶便可時時欣賞戲曲之精妙。在過去以農耕爲主的傳統生活中,學堂教育並不普及,家中長輩通過爲幼兒講解戲出年畫中的故事情節,無形中也可達到啓蒙教化、傳播知識的效果。

戲出年畫在形式上分爲兩種。一種畫面承襲傳統故事年畫,山石樹木、亭臺樓閣等背景刻畫寫實,但人物都是戲裝扮相,勾畫臉譜動作舉止誇張如演戲;另一種則完全照搬戲曲舞臺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如戲臺砌末,以桌、椅擺法交代故事發生的不同地點和環境,人物持馬鞭指代騎馬,執槳則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減少畫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動作。清道光以降,戲出年畫在各地廣泛流行,以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爲首的南北各年畫產地均涌現出大量的戲出畫樣,形成發展之高峰。

在年畫產地中,要屬天津楊柳青的戲出畫樣最爲豐富而精彩。楊柳青鎮地處京畿要衝,最早受到京城梨園文化的浸潤,畫師更可借地利之便到京津兩地戲園現場摹繪,對臺上角色的衣着扮相、身段姿勢等進行如實描畫,再加之楊柳青年畫採用印繪結合的技藝,套印出主要顏色後,還要經過手繪“開臉”,描畫人物的眉眼五官,極爲傳神細膩。流傳下來的楊柳青戲出畫樣多達數百種,涵蓋了文戲、武戲唱工戲、做工戲、羣戲、摺子戲等多種戲曲演出形式,內容都是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

《拾玉鐲》是一出精彩的花旦做工戲,主要靠角色的表演動作來突出人物特徵和心理活動。在清中期的一幅楊柳青戲出年畫《拾玉鐲》中,通過對人物形體的刻畫表現各自的思想感情,少女孫玉姣的羞澀矜持,小生傅朋的倜儻風流,丑旦媒婆的心機盤算,都躍然於紙上。另外,畫中還將扇子作爲重要道具進行刻畫,以表達人物的身份與心態。過去,年畫作坊中流傳着一套口口相傳且秘不外宣的民間畫訣,其中的“畫角色歌”就對畫各類戲曲人物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畫法口訣,對人物持扇有具體描述,如“醜掩目,旦掩口”“小生不過脣”“媒婆扇兩肩”等。在這幅《拾玉鐲》中,三個角色均手持扇子,卻有着不同的持扇姿態,可以說是對這類畫訣的靈活、生動運用

清末武打戲出廣泛流行,楊柳青年畫中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戲題材,如膾炙人口的三國戲、隋唐戲、公案戲等,一些經典的畫樣每年再版重印,經久不衰。《拿費德功》又名《八蜡廟》,是《施公案》中以黃天霸爲主角的八出短打武生戲(“八大拿”)中的一出。楊柳青刻印的一幅同名戲出年畫中,人物造型乾淨利落,性格塑造鮮明,畫面中央繪費德功中計,受制於張桂蘭;武丑光祖和武生黃天霸以不同姿態分立於左右兩旁的椅子上,表示兩人暗地埋伏於屋檐高處,伺機裡應外合擒拿費德功。這類武打戲出善於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勢,將“起霸”等表演程式融會於畫面中,抓住“老生弓”“花臉撐”“武生在當中”“小生緊”“旦角鬆”等不同行當的角色特點加以刻畫和表現,栩栩如生。武戲年畫中這種痛快淋漓的內容,緊湊熱鬧的畫面,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

蘇州地近上海,受海派京劇的影響,桃花塢清晚期刻印的戲出年畫多表現花巧的海派京劇舞臺,富有鮮明的時代感。在一幅《金山寺》的戲出畫樣中,背景採用舞臺演出形式,道具以一桌三椅顯示戲中地點環境,即中間放置一桌,上設一椅,桌旁左右各設一椅。白素貞與小青處於畫面前方,法海則坐於後方高處椅子上,表示其在上坡上與二人鬥法。畫面背景不僅有懸掛橫額的上下場門,中間高懸“共樂昇平”的橫匾,兩旁臺口紅柱上還刻有“特請京都新到清客串”“本園今日準演金山寺”的字樣,如實反映了當時京都名角滬上獻藝的史實以及舊日戲園建築和舞臺格局的面貌。

山東平度年畫師承濰坊楊家埠年畫,在發展初期較多移植或複製楊家埠的年畫作品,但後期逐漸形成自身風格,尤其以刻印的戲出年畫最具藝術性。代表作《空城計》繪刻精細,角色裝扮、城樓佈景,上下場門繡簾、地上銅錢紋方氈等底幕格式也都符合清末民初的舞臺演出實景。畫中對人物的處理側重寫實,位於畫面中心的司馬懿臉譜描畫工細,面帶疑惑,在城門前駐足思慮,其猜忌多疑的性格特點被表現得入木三分;右側的司馬師、司馬昭兩人則滿腹狐疑,似在側耳交談;畫面左側城樓上孔明手持羽扇,以鎮定自若之態觀望城下魏軍;下方城門內繪有兩個掃地老翁,二人的神情、動作尤爲生動,其中一人額貼小膏藥,以手搭在另一老翁肩上,那老翁則一邊打掃一邊窺視城外動靜,與孔明之鎮定恰成對比。畫面套色運用紫色和大片的水綠、水粉色,顯得清秀柔麗,代表了平度年畫較高的藝術水準。

河北武強、山西臨汾、山東濰坊、陝西鳳翔、河南開封、四川綿竹等都是我國著名的年畫產地,各有特色。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也都曾刻印過數量衆多的戲出年畫,優秀作品不勝枚舉,並且多以本地流行的戲曲題材爲主,自成體系。尤爲可貴的是,不少今天已經失傳的戲曲劇目,在戲出年畫中仍可以找到彌足珍貴的圖像史料,爲戲曲史的研究者提供線索。

戲出年畫是戲曲與版畫兩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在帶給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更可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值得傳承的珍貴文化遺產。

(作者爲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研究館員

製圖:趙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