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如歌:打起揹包就出發

連隊官兵走在巡邏路上

連隊官兵在榮譽室裡重溫歷史。

連隊官兵進行潛伏訓練。霍俊紅攝

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從邊關眺望北京,聆聽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發出新的進軍號令,邊防官兵心潮澎湃,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努力爲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誓言如磐,歲月如歌。有一種旋律,無論何時何地,總讓人心潮澎湃;有一種旋律,寄託着青春記憶,讓人永生難忘。

那是金戈鐵馬的歲月裡,讓人熱血奔涌的鼓點。那是隻有當過兵的人,才能真正品出的味道

1962年,在黨的召喚下,來自天南海北的指戰員從原駐防地奔赴新疆邊防一線。那時的阿拉馬力,是一片荒涼的山頭,沒有房子沒有人煙。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阿拉馬力邊防一線的官兵心中流淌出了一首歌――《毛主席戰士最聽黨的話》。歌詞中有這樣一句話:“祖國要我守邊卡石頭縫裡把根扎”。阿拉馬力的官兵們就真的在石頭縫裡紮下根來,蓋起哨卡,建起邊防站

自誕生之日起,每當這首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總能從它那觸動人心的音符中找到與邊防軍人的時空共鳴――

巍峨雪山、懸崖峭壁,一座座哨所聳立在雲山之下,捍衛領土安全;風刀霜劍、“生命禁區”裡,一隊隊巡邏官兵舉步維艱,仍負重前行……

在這首經典紅歌背後,我們見證的是邊防官兵矢志不渝鐵心向黨、赤誠不改戍邊守防的堅定信念,聽到的是戍邊將士笑傲雪域高原、馳騁萬里邊關的鏗鏘誓言。

聽黨指揮,紅旗如畫;強軍興軍,歲月如歌。此刻,熟悉的歌聲又在巡邏路上響起:“祖國要我守邊卡,扛起槍桿我就走,打起揹包就出發……”

走近這首紅歌,它是一個時代;走近這首紅歌,它又何止是一個時代!

一段旋律唱出一個時代,一句歌詞寫盡一段人生

老營房改造而成的阿拉馬力邊防連榮譽室裡,老兵高生祿用乾枯的手撫摸粗糙的磚壁,他在尋覓着,尋覓他的青春記憶。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到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熟悉的旋律在耳畔響起,就彷彿陷入一個巨大的情感磁場,遲暮的眼眸裡頓時迸射出光彩,老兵快步向聲音來源走去。

一臺老式留聲機,安放在老營房深處,黑膠片緩緩轉動,飄出的聲音,彷彿把老兵的白髮轉爲青絲,把久遠的記憶轉回眼前……

那是一段艱苦奮鬥的歲月,那是一代革命軍人的心聲――《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

之前,留聲機中的黑膠片一直作爲歷史文物在榮譽室中展出。一次偶然的機會,指導員金鑫“淘”到了一個老式留聲機,抱着試試的想法,把黑膠片放了上去。

1964年全軍文藝匯演上的歌聲,奇蹟般從留聲機中飄出。那一瞬間,在場所有人彷彿“穿越”半個多世紀,與先輩們隔空相望。

作爲阿拉馬力邊防建站後的首任班長,老兵高生祿對阿拉馬力這片土地充滿感情。

“哪裡需要到哪裡去”――當年,高生祿和他的戰友帶着三峰駱駝一口鍋上了山,兩把鐵鍬挖起地窩;“哪裡艱苦哪安家”――復員之後的高生祿也未遠離,他把家安在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把戍守的地方變爲家鄉。

1962年,一聲令下,上千名官兵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風雪邊防設卡守防。對老兵們來說,《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唱的正是他們這一代人的人生。

這是一首神奇的歌,只要歡快的鼓點響起,眼前就能浮現出邊防官兵苦中作樂、戰天鬥地的畫面

生活需要歌聲,時代需要歌聲。而這首振奮人心的歌,竟出自一名不懂音樂的邊防軍人之手,誕生於西北邊防線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哨卡!

歌中最經典的一句就是出自戰士之口,據創作者李之金回憶:當年在班裡“偷聽”到兩名戰士在聊天,其中一名戰士說,“咱們當兵的就是要這樣,哪裡需要到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李之金深受觸動,直接把這句話寫進了歌詞。歌名則源於黑板報上戰士寫下的大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

這是一首戰士心中流淌出的歌,是屬於戰士的時代心聲。

走進阿拉馬力邊防連榮譽室,第一面牆上寫的紅歌精神映入眼簾:“一心向黨,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犧牲奉獻。”

“一心向黨”是紅歌精神的核心,“黨叫幹啥就幹啥”則是這首歌的力量所在。

四級軍士長王亞東還記得高生祿來連隊授課時的情形――在一棵白楊樹前,高生祿爲連隊官兵講述當年種樹的舊事,情到深處不能自已,抱住白楊樹熱淚縱橫。

種樹,對邊防老兵來說是一件重大而特殊的事體。這是和他們在同一片荒涼土地上共同戰鬥的蓬勃生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當年,高生祿在樹上刻下“祖國在我心中”6個字,60年後再來看樹,那行字早已融進粗壯的樹幹消失無蹤。老班長擦乾眼淚,對連隊年輕的官兵們說,其實這6個字,早就刻在了他的心頭。

高生祿的淚花,讓王亞東回想起自己剛到連隊時,一次訓練間隙,在樹上用戰備鍬刻了自己的名字

他連忙跑去找那棵樹,發現名字比剛刻上時變得更大更寬,和樹的紋路開始融合,變得有些模糊。

王亞東知道,他的名字終會在這棵樹上消失不見,但在阿拉馬力的青春記憶,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更加深刻。

這是那麼遠的一首歌,這是那麼近的一首歌

入伍前,在下士鬍子傑心裡,《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是一首遙遠又陌生的歌。

下連後第一次和家人通電話,鬍子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連歌居然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流行歌”。

曾經,鬍子傑這個“00後”愛聽嘻哈音樂,喜歡的歌曲是《還沒離開》等。

2020年,軍營裡歡慶八一的特別節目《我是一個兵》,讓鬍子傑真正地走近了連歌,觸摸到了那個時代。

節目策劃6名連隊戰士重新演繹當年全軍文藝匯演上的表演唱《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連長李成挑選鬍子傑作爲隊員之一參加節目。

反反覆覆看着黑白畫面中老兵們的表演,鬍子傑總覺得自己跳不出來那種感覺,“舞姿可以模仿,但那個年代老兵們身上的精氣神卻很難復刻。”

爲了幫助參演的6個人找到感覺,指導員金鑫讓他們住進了阿拉馬力的第一代“營房”――地窩子

睡在地窩子裡,邊防的風雨離他們更近了。鬍子傑感覺到,自己離老兵們也更近了。

又一個難熬的雨夜,鬍子傑和戰友們情不自禁地輕聲哼唱起了這首歌。歌聲越來越響,蓋過了雷聲風聲雨聲,溫暖了夜雨中的地窩子。鬍子傑忽然聯想到了最近流行歌中的一句歌詞:“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那樣我們算不算相擁……”

住老兵們住過的地窩子,走老兵們走過的巡邏路。鬍子傑似乎找到了一點“感覺”。

對紅歌、對那種精神的認同感逐漸爲“鬍子傑們”的舞蹈動作注入了靈魂。

那一段時間,鬍子傑抓緊一切訓練、執勤間隙練習動作。鬍子傑發現,有時候放空大腦,自己會不自覺地哼起這首歌。在一次次的練習中,這首歌由一開始的陌生疏離變得像呼吸一樣熟悉。

站在連隊照壁前表演的那一刻,鬍子傑感覺自己彷彿站在了世界的中央。自己唱的每一句歌詞、跳的每一個動作,都在和一種不可思議的精神產生共振。

一曲舞畢,鬍子傑久久回味:“現在,我也是連歌的主人了。”

讓“鬍子傑們”更驚喜的是,節目還邀請到了1964年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的4名老兵,再次演繹這首歌。

大屏幕上,新老兩代的節目表演同屏播出。屏幕上半部分是當年表演的老兵,下半部分是現在的年輕官兵。

老兵不老,風骨彌堅。歌聲中,這羣耄耋之年的老人跳着鏗鏘有力的舞步,傳遞出一種磨平歲月、滌盪心靈的巨大力量。

恍惚間,鬍子傑感覺他們還是當年那羣少年,沒有一點改變。

下士田洪超休假時,忍不住在飯桌上拿出這一段視頻,向好友們炫耀自己和老兵們同屏上了電視。

看着朋友們聽到這首歌時的迷茫眼神,田洪超說:“你們可能不懂這首歌的分量,這唱的是好幾代人艱苦創業、紮根邊疆的故事。”

田洪超是個內向的小夥兒,參與表演時,他是連隊的飼馬員。

馬廄是田洪超加班練習歌舞的地方,軍馬“黑風”“大黃蜂”“小倔驢”是他最忠實的觀衆。

一天訓練結束之後,田洪超常常會想起擺在榮譽室中的黑白照片,當年老兵們唱歌的時候,連隊的“無言戰友”――那三峰駱駝是不是也在一旁側耳聆聽呢?

以前感覺唱的是別人,現在感覺唱的是自己

唱了十幾年連歌,四級軍士長王亞東感覺怎麼唱都唱不膩,反而越唱越有味道。

前不久回家休假時,王亞東聽見4歲的女兒居然會哼唱這首歌。他自己從沒教過女兒唱這首歌,是妻子時不時哼上幾句,女兒便像模像樣地學上了。

於是,王亞東臨時起意開了一場“家庭演唱會”。他手上拿了一根筷子揮舞着節拍,女兒在一旁拍着手,咯咯咯地笑着。

歌聲笑聲在空氣中交織成一幅溫馨的畫面,把王亞東的心填得滿滿當當。

近年來,各種文藝晚會中,《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有了很多的唱法演法。但不變的基調,是昂揚向上的樂觀精神。

歷史,總是把最枯燥的節奏交給軍人去演繹。但可愛的邊防官兵,總能把這種日子唱出快樂來。苦中作樂的浪漫,是這首紅歌給人最直接的感受。

列兵孫殿淇覺得,阿拉馬力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下連第一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四面八方除了山還是山。”

一開始,他很不適應這裡的空曠寂靜。

連隊大草坡執勤點輪換人員時,排長楊偉笑着對孫殿淇說:“我帶你上大草坡看魚。”

“魚?山上還有魚?”孫殿淇對排長的說法充滿了懷疑。

車一圈圈地爬坡向上,顛簸不平的山路讓孫殿淇感覺早飯即將從喉嚨突破而出。這時,排長喊了一句:“看右邊山坡,一條跳躍的魚!”

果然是魚!山坡上雨水沖刷形成的溝壑,竟然是一條鯉魚擺尾的形狀!

看着那面山坡上栩栩如生的“大魚”,孫殿淇腦海中浮現出他最愛的電影――《大魚海棠》。那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詩人說,林深處見鹿。詩人們肯定不會知道,深山中還能見魚呢。”

來到阿拉馬力的每一名新兵,最先看到的就是連隊門口山坡上用石頭擺成的8個大字――“樂守邊關、書寫軍魂”。

下士呂以偉真正理解“樂守邊關”的含義是在巡邏路上。

第一次巡邏執勤是一個夜晚,雪沒過膝蓋,一路上磕磕絆絆,呂以偉和同伴們的體力早已透支,汗凝結成了冰,掛在臉上,扎得生疼。

這時,班長說:“堅持住!累了咱們吼兩嗓子!”然後他帶頭唱起了連歌。昂揚的節奏,給他凍僵的身體注入溫暖。這是呂以偉第一次感受到連歌的力量。

當大聲唱到那一句“雪山頂上也要發芽”時,呂以偉感到連隊先輩們的身影離他不再遙遠。

“以前感覺唱的是別人,現在感覺唱的是自己。”呂以偉說,自己已經走進了這首歌裡。

冰雪融化,榮譽室迎來了又一批新兵。老兵按下留聲機按鈕,在歌聲中把過去艱苦奮鬥的連史娓娓道來。

一名新兵探頭望向留聲機上轉動的黑膠片,不敢相信地問:“這真是那個時候的黑膠片嗎?居然還能用!”老兵笑着輕輕按住新兵蠢蠢欲動的手:“小心點,這可是六十年代的老物件了。不過,歷久彌新呢。”

說着,老兵忽然若有所思:是的,有些東西,歷久彌新呢……(程雪、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