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主要經濟體研發投入處於增長通道

雖然全球科技合作交流與投資面臨一系列挑戰,但主要經濟體的研發費用仍呈增長趨勢。

1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3》(下稱“報告”)在廣州發佈。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發佈會上表示,亞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要技術領域正在趕超歐美,亞洲各國的創新數量、質量及產業化水平處於加速提升的趨勢。在由亞洲、北美、歐洲構成的全球創新“大三角”格局中,亞洲創新地位進一步強化和穩固。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關永紅稱,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發展呈現五大趨勢,即區域國家科技創新形成新格局、學科聚合成爲科技創新加速器、科技創新聚焦於數字智能技術、科技成果應用於民生健康產業、激烈競爭致科技生態巨大變化。

報告指出,2023年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沿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佈局進入加速期和關鍵階段。大數據與雲計算推動產業轉型,數據分析技術和產業應用促進企業現代化發展。同時,量子計算機技術產業化應用處於關鍵階段,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的產業化應用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的應用已在純科研方面較爲成熟,數字雙胞胎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智能家居設備與人類生活更加緊密。

2022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研發費用仍呈現增長趨勢,亞洲科創產業集羣領跑於全球。全球百強科技產業集羣中,排名前五的科技集羣全部位於東亞,依次是東京—橫濱(日本)、深圳—香港—廣州(中國)、首爾(韓國)、北京(中國)、上海—蘇州(中國)。參照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3全球創新指數——科技集羣報告》,中國在2023年首次成爲科技集羣數量最多的經濟體,共有24個科技集羣進入百強榜單,其中合肥和青島是兩個全球增幅最快的集羣。

報告亦提及,全球科技創新在研發投入、科技合作、科技監管、科技人才等方面正面臨挑戰。在研發投入方面,部分研發投入被移出中國和歐洲,2023年以來此趨勢仍在進一步加劇。在科技合作方面,報告認爲,科技供應鏈本土化呈長期趨勢,人工智能產業、新能源產業、量子技術產業、5G產業等在未來可能被強制割斷全球產業鏈,被部分或全部一國本土化。

報告還指出,全球進入科技格局重塑期,世界各國擴大智力引進,人才競爭加劇。而頂尖科研人才全球分佈過於集中,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繼續向發達國家流失,仍存在“不想留”“留不住”的情況。

對此,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扎法爾建議,基於亞洲多國在科研投入上並不均衡的現狀,中國應重視來自亞洲其他國家乃至非洲等國的留學生人才在科創方面的培養,這將有助於帶動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