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當做飲料的產品經理不是食品出身|對談飲料專家小龍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品牌創始人就是最大的產品經理。

但是產品經理並非天生,產品經理人格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我和我的好朋友小龍聊了聊。小龍是資深的食品飲料行業產品經理,前檸檬共和國合夥人,目前在一家飲料大廠做新產品,這次聊天,我對“產品經理”這個角色有了更多具象化的認知。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不僅僅是“搞個東西”出來,首先是要對生意負責。新消費浪潮紅利褪去,市場進入調整期,真正能在市場站穩腳跟的還是以產品取勝的品牌。

小龍告訴我,在食品飲料行業,品類比品牌更重要,創新品類的邏輯是發現市場上已知的且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這個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是發現的,這點似乎和我們理解的常識不太一樣。

如何發現?像是茶、果汁、咖啡、酒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足夠久的品類,都跟人的基因喜好相關,所以只要佔據了 2 項可能會讓人上癮的東西,大概率不會出錯。因此,像可口可樂這樣,佔據核心品類,且生命週期長的產品,是飲料產品經理們可遇不可求的。

對標成熟市場,瓶裝咖啡飲品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目前小龍正在咖啡這個品類中探索,期待她的產品早日上線。

本期主播:

小龍|飲料專家,飲料大廠產品經理,前檸檬共和國合夥人

雲瑤|「消研所」主理人

以下是本期播客的對話節選:

產品經理首先要對生意負責

Q:爲什麼評價自己是野生產品經理?

A:產品經理沒有固定的大學學科,而且每個人經歷不同,對“產品”的理解也不一樣。身邊大多數產品經理都是轉行過來的,同事之前也有從事內容、金融、投資等工作的。

我本來專業是外語,也做過翻譯。成爲產品經理的轉折點是在一家內容公司,當時的工作經歷培養了一個完整的產品邏輯,加上當時的工作狀態很開放、自由、野生,這對於產品經理人格的培育很有幫助。我現在做產品的思路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是指我在思考事情落筆的第一天,就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產品框架,小心求證指的是在當下市場環境下,這個品類中的競品都在做什麼,然後怎麼去做校準工作。

Q:爲什麼要做食品飲料行業的產品經理?

A:三個原因。第一,我自己是一個比較熱情的消費者,會通過購買或體驗食品飲料產品獲得更多樂趣。第二,食品飲料是一個消費相對高頻、滲透率高,接觸面廣的行業,研究食品飲料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科問題,探索的過程很有趣。最後,每個從事食品飲料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品牌的理想。就像可口可樂,從一線城市做到六線城市,無論是兒童還是老人,打破了年齡和市場限制,而且最吸引我的是可口可樂的故事和品牌理念,我進入到食品飲料領域其實就是想做一個像“可口可樂”這樣的產品,然後進來之後發現好難。因爲覆蓋人羣越廣,滲透率越深,需要思考的東西越多。

Q:很多新品牌都說創始人是最大的產品經理,如何定義產品經理?

A:前些年環境對消費市場比較友好,當時涌現出一大批新消費品牌,這些品牌當時也不一定完全是靠產品支撐,因爲還有流量紅利的加持,但最近兩年熱度過去之後,真正還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還是以產品取勝的品牌,這些品牌的創始人其實就是“大產品經理”的角色。

產品經理首先要發現市場和品類的機會,決定品類創新的邏輯,然後在這基礎上產生好的產品理念,再到服務用戶。產品經理不僅僅是“搞個東西”,首先是要對生意負責。

第二點是做好品類定位,因爲創新品類的邏輯是發現市場上已知的且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這個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是發現的,找到這個品類的機會,然後做好定位,進而做好產品,成爲這個品類的首選,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做好了品類定位,可以爲品牌的生命週期和持續增長賦能。

Q:如果“產品”到“品牌”是遞進的關係,那麼你覺得市面上的新品牌是處在“產品”區間嗎?

A:大部分新品牌還是處在“(塑造)產品”區間,食品飲料行業真正能做出一個品牌,挺難的。像美妝護膚或者家居香薰品牌,會有品牌故事、產品體驗感、精神層面的東西可講。對食品飲料來說,品類實際上會比品牌更重要,品類的定位是最關鍵的。

比如可口可樂,它在中國市場份額很大,有些品類其實可以跟它做對標,比如瑞幸咖啡的大拿鐵,這個產品的邏輯是集合了糖、奶、咖啡因等等這些讓人上癮的東西,所以只要佔據了兩項可能會讓人上癮的東西,大概率不會出問題。

還是想做oldschool品類:成爲首選,纔有機會

Q:聊聊你做過的產品?

A:在檸檬共和國做檸檬汁的時候,帶入產品的邏輯就是,我們先找到一個品類的機會,然後成爲那個品類的首選和第一。檸檬汁在整個果汁類目是一個不同的品類,國外叫 Lemonade,以檸檬汁爲基底來加東西,然後我們做的檸檬汁產品是低溫的,比別的果汁味道更酸爽,清爽,又可以做低糖,時尚健康感強。酸本身又是一種讓人上癮的味覺。

我們發現國內果汁的飲用場景跟國外不同,國外會把橙汁當作中產生活的標配,例如“早上喝一杯”的場景。在這個影響下,前些年進入到中國市場的果汁大多數是橙汁,但你會發現中國人其實沒有固定的飲用場景,例如味全的低溫果汁,很多生意是來自中午盒飯搭果汁的場景,解膩配餐,下午也能喝,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果汁更容易出現在一人食餐桌或家庭餐桌場景,比如山姆的小青檸汁。

另外,檸檬汁的成立跟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當下的健康趨勢相關,檸檬汁是酸的,可以做低糖,再加上用戶本身對檸檬會有一些補充維C等健康的理解,這個是跟檸檬本身的心智是綁定的。

Q:“酸”爲什麼會和健康綁定?

A:酸感它其實是一部分的甜。酸的部分加進去跟甜在一起,它會讓口味更飽滿更好吃,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對甜品的最高評價,就是不太甜。然後酸其實是跟新鮮感又是綁定的。

人開始的時候基因裡面可能並沒有直接對於“酸”的嚮往,因爲酸意味着不成熟,遠古人類採集果子一定是採熟的,意味着更多的糖和營養。但現在大家的營養是過載的,需要保持輕盈、健康的狀態,這個時候“酸”就變成了更輕更健康的代表。酸是一個被後天培育的味覺,例如進階到精品咖啡的那個酸,你接受了它之後,就會越喝越酸。

Q:你會傾向於刺激加刺激嗎?你現在做產品的標準或模式是什麼樣的?

A:我自己更喜歡做一些 old school 的品類,在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足夠久的品類。比如說像是茶、果汁、咖啡、酒這些品類,其實都是在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足夠久,跟人的基因喜好相關的。

我一直在想怎麼去解決「復購」的問題,降低拉新成本,讓用戶理解我的效率提高,並且未來也能共同成長,不只是一個“網紅”或者是隻在某個階段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所以在看什麼樣的品類能去達成這件事情,然後我還能做哪些探索?

我接下來想嘗試一下RTD咖啡(Ready-to-Drink即飲咖啡)的機會,目前在中國市場上雀巢會多一些,然後是星巴克、COSTA、貝納頌等等,然後還有一個做冷萃咖啡的品牌叫Never Coffee。

雀巢基本上做的絲滑拿鐵就是咖啡飲料,是享樂型的大拿鐵的邏輯,因爲整個中國市場的用戶處於比較早的階段,咖啡也是這兩年纔開始熱起來的,在瑞幸他們做完一波用戶教育之後,大家才發現咖啡的市場還是很大的。

Q:是不是產品經理最終都是要當創始人?

A:我覺得產品經理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有大廠經驗的職業產品經理,這類人擁有成熟的方法論和邏輯框架,可以基於對市場戰略的分析判斷提供解決方案;第二類指的是新品牌的CEO,他們甚至可能從供應鏈起家,創始人更偏產品型,在抓到某個品類的機會之後,做產品不同表達的探索。比如說菲諾,我認爲椰子這件事情是可做的,菲諾探討了椰子的各種可能性,承擔了供應鏈、研發以及產品表達的角色。這兩者其實都是產品型人格不同的發展路徑。一種是提供當下最佳解決方案,另一個就紮根品類裡面,認定這個品類有機會,加上自己對品類的理解,推出不同的產品,迭代產品方法論。

我現在更多的是可以提出來一個解決方案,但我更想做後者,真正扎到一個品類裡面去,並跟着品類一起成長。把一個品類琢磨明白了,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難了。中國市場還是一個很講細分的市場,找到一個品類扎進去,然後成爲那個品類裡面的首選,首先得成爲首選,纔有機會。

Q:除了檸檬、咖啡、椰子等大的品類,還有哪些在國內市場有潛力和可能性?

A:我覺得還是一些比較基礎,並且很old school 的品類,比如說像菸酒糖茶。

Q:行業裡你認爲做得很好的產品經理是誰?

A:三頓半的創始人,首先三頓半的產品形態是他自己創造的,市場上很多人模仿他,但是始終跟隨不到三頓半的靈魂。三頓半也一直在做新嘗試,推出新的產品形態,比如冷萃咖啡液。我覺得一個好的創始人或者產品經理,它是能自洽的,就是一個好的狀態。

以咖啡爲例,總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Q:你現在作爲產品經理的日常是什麼?

A:第一是輸入信息,保持好奇,持續跟小店老闆和用戶對話,獲取關於產品相關的信息;第二是輸出,做出決策和判斷,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怎麼做?第三是推動想法落地。作爲食品飲料行業的產品經理,經常吃樣品是一個很基礎的事情,就像廚子一樣,多吃東西,保持感官靈敏。

Q:市場上有哪些復購比較強的品牌跑出來了?三頓半算嗎?

A:三頓半其實是定義了一個新品類叫“精品速溶”,其實是對之前市場上的三合一、速溶咖啡產品的迭代和升級,在三四年前我也會高頻次地買,但其實咖啡用戶的需求是進階的,剛開始可能只是咖啡飲料的用戶,慢慢開始逐漸嘗試美式拿鐵,最後走到了黑咖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三頓半是我在某個階段裡的選擇,因爲足夠方便,而且還原了咖啡的風味。

咖啡整個市場有不同層次的用戶存在,有現制咖啡品牌在做市場培育,持續拉新,這類品牌會把更多的人拉到咖啡的圈子裡來,所以只要持續在這個行業裡面,找準定位,我覺得都能做得不錯。

現在大家還是在用咖啡飲料的邏輯做RTD產品,但實際對標成熟的咖啡市場,日本的咖啡市場有五、六個可樂的盤子那麼大,其中三分之一是瓶裝咖啡,他們有非常發達的自販機系統,所以是極致方便的。日本黑咖啡佔據比較大的份額,解決的是咖啡續命提神的需求。

Q:如果做瓶裝咖啡,你想要做成什麼樣子?

A:我自己要做的就是不調甜的產品,完全是咖啡的味道。不同階段的咖啡用戶對咖啡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做產品定位時就要考慮是切“拉新”的市場,還是針對已經有咖啡飲用習慣的用戶,那如果是已經有咖啡飲用習慣的話,他們喝的都是不甜的,所以我會做一個不甜的東西。

星巴克的當家產品還是拿鐵星冰樂,但是他們有條高端線叫PIKE PLACE 派克市場,專門做不甜的黑咖啡產品,主要在類似盒馬的MT渠道和線上渠道。

在不調甜的趨勢下,我們發現不甜的茶增長很快,比如東方樹葉,這個在前些年的時候還被列爲最難喝的十大飲料,然後去年突然就增長了50%。

Q:無糖或者代糖方向已經帶動了所有飲料嗎?

A:我個人的觀點,元氣森林氣泡水起來的時候,市場上有很多產品做零糖、零脂、零卡,東方樹葉能漲那麼快,可能跟元氣森林有一定關係,因爲元氣森林把零糖這方面講得很犀利且很清楚,告訴用戶好在哪裡,這點對市場影響還是蠻大的。

我覺得有些產品適合加糖,比如可樂、冰紅茶,因爲這類產品是享樂型產品,還有專業性運動飲料也需要糖,因爲用戶需要補充糖分。另一類品類是不太適合加糖的,比如說三得利烏龍茶,它也有一個低糖版本的產品,但低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可能就沒有那麼好,而且本質來講這個產品就是清淡的茶,更適合去做成不甜的,所以產品加不加糖也跟品類本身的特徵相關。Q:咖啡飲料賽道都有哪些大廠在佈局?

A:咖啡飲料其實被很多大廠視爲印鈔機,基本上每家大廠都在做。比如雀巢除了絲滑拿鐵對咖啡品類持續投入,可口可樂佈局COSTA,三得利佈局BOSS咖啡,康師傅佈局貝納頌,統一佈局雅哈,農夫山泉佈局炭仌。以日本市場來講,排名第一的是三得利的BOSS咖啡,第二名是可口可樂的喬治亞。目前整個品類還尚且需要教育,人羣消費習慣和用戶結構在發生變化,就會有一些新的機會出現。(關於瓶裝即飲咖啡,更多內容回顧:瓶裝即飲咖啡,賣水和賣可樂的都在虎視眈眈)

人羣洞察與產品方法論

Q: 你的產品邏輯是怎麼形成的?

A:第一內核層,還是要思考做什麼品類,找準產品定位,以及產品差異化的點,這個是最核心的事情。第二是關係層,在明確產品定位的基礎上,思考用戶羣體以及買單程度,然後再去拆分成本,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邏輯。第三就是表達層的東西,通過包裝把優勢賣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例如涼白開就是一個例子,幫助今麥郎打了一個翻身仗。

Q:除了品類洞察,有哪些人羣洞察?

A:中國市場地大物博,切面很多,沒辦法當一個市場去看。有些產品的興起可能跟區域型的飲食習慣強關聯,比如雲南本地的橄欖汁品牌叫橄清,這個品牌是結合了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才做成了橄欖汁產品,先滲透整個雲南市場,然後出現了連鎖品牌做油柑類的產品;王老吉早年在川渝做餐飲市場,將“怕上火,喝王老吉”跟“辣火鍋”場景綁定,都有相關性。

還有能量飲料,比如紅牛,早期分爲泰國紅牛、奧地利紅牛等等,奧地利紅牛會贊助極限運動、街舞比賽,是跟潮流時尚綁定的產品。紅牛在最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主打的也是白領人羣,作爲維生素功能飲料,再後來就是在夜店場景下,跟野格一起做調飲,也是刺激+刺激,所以紅牛當時在夜店的銷售是非常厲害的。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紅牛早期在江浙地區和廣東銷售成績很好,因爲紅牛定價較貴,當地人會把紅牛當作禮品流通貨幣送給親戚朋友,廣東那邊是輕工業比較發達,東莞性產業比較發達的時候,性工作者就會買紅牛送客戶。所以有時候品牌會想象不到,大家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一些場景。

Q:之前採訪飲料品牌創始人,有提到未來的產品會更趨向於功能性,這個你怎麼看?

A:一個是加法的健康,比如說喝水,水中加入維生素,補充電解質,還有一個減法的邏輯,比如飲料裡把糖減掉,喝起來更健康無負擔。所以健康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這個事情是沒有質疑的。

Q:對你來說,目前做產品面臨比較大的問題是什麼?

A:可能大衆市場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你的產品決策出來,就是你跟很多人共識的結果,這個共識指的不是內部跟誰商量的結果,而是說跟用戶達成共識,跟渠道商達成共識,跟一二線城市以及“老家用戶”達成共識。

■ 製作團隊

主播:雲瑤

運營:鹿角

剪輯:棉籤

視覺設計:劉棟濤

監製:張華楠 羅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