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爲民、便民、安民服務,補齊短板建設完整社區,對於服務居民日常生活、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前不久,筆者到北京的一個社區採訪,70多歲的老住戶孫女士原本決定搬家,卻又留了下來。拉着筆者逛了一圈,她道出緣由:“原本坑窪的道路、斑駁的牆壁被翻整一新,社區食堂飯菜實惠,老年會客廳活動豐富,新引進的物業維修保潔都挺盡責,將社區打理得井井有條。”住得方便舒心,還有幾十年的老街坊,她當然捨不得走。
在上海,一些社區打造“24小時不打烊服務區”,口罩機、共享打印機等一應俱全;在南京,通過“街坊”小程序,市民能在線選購商品、使用報事報修等功能……越來越多的社區加快補齊服務設施短板,積極改善人居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羣衆的“最後一公里”,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近期,住建部、民政部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重點圍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制四個方面,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這對於服務居民日常生活、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從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看,據研究,我國城市居民平均約75%的時間在居住社區中度過,到2035年我國有約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區。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在社區的時間最長、使用設施最頻繁,但他們的步行能力有限。建設完整社區,讓居民步行5至10分鐘就能到達幼兒園、老年服務站、菜市場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能夠極大提升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完善城市功能結構看,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但傳統規劃將不少城市分割成了功能單一、相互分離的居住區、工業區等,造成了出行難等“城市病”問題。建設完整社區,可以通過構建規模適宜、功能完善的基本單元,構建“建築―小區―社區―城區”的城市結構,便於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源、服務、管理向社區轉移,爲居民提供了更精細的服務。2018年至2021年,全國設市城市新建居住區達標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比例由31.2%提高至61.6%;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了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在各地改造過程中,共增設養老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多個。
但也要看到,當前社區仍然存在規模不合理、設施不完善、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物業管理覆蓋面不高、管理機制不健全等突出短板,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爲了指導各地統籌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工作,住建部結合60多個城市、超過200個老舊小區調研情況,編制了《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當前,各地正按照指南,結合城鎮老舊小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積極提升完整社區覆蓋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社區的區位、規模、人口構成等特徵並不相同,完整社區建設要避免“千區一面”,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應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根據社區居民的年齡構成與人羣訴求,因地制宜佈置功能與設施。比如,新建社區可以建設多功能運動場地,而既有老舊小區可能只能通過改造綠地、空地等閒置空間增加公共活動場地。
着力羣衆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聚焦爲民、便民、安民服務,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完整社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社區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